2012年,临高全县信访总量为330批1885人次,同比分别下降16%、33%;今年上半年,全县信访总量186批882人次,同比分别下降11.4%、21%。上访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与临高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干部“大下访”分不开。
将干部下访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临高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干部下访既是工作方法的改进也是工作作风的转变。与过去的被动接访、被动解决问题不同,下访将信访工作的力量和重心下沉、前移到基层,让干部在一线化解处理社会矛盾,在一线贯彻落实民生政策,在一线面对面做群众工作,其本质体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群众上访,多是因为困难、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关注和解决。上访的内容,往往是群众情绪、群众生存状态的晴雨表;上访这种形式,其本身就表达和反映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与期待。保持和维护信访渠道的畅通,才能使党和政府真正了解民意,熟悉民情。但是,很多领导干部对群众上访没有正确的认识,对“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持反感情绪,不是置之不理就是拒之千里,这无形中再一次加重了民怨,疏离了党和民众的关系。
漠视上访还是积极下访,与官员的政绩观是分不开的。信访多是遗留问题,很多官员认为“新官不必理旧账”,前任甚至更前任留下的“烂摊子”,为何要自己收拾?处理这些难题,既费力费时费财政又难以凸显个人政绩,不如绕道而走,落得轻松。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官一任就应该对一方百姓负责,关涉群众利益没有新旧之分,问民情、解民忧就是最根本的工作,群众满意就是政绩。各级干部只有眼睛向下、重心下沉,才能真正了解民情,知晓民意,才能看到群众的具体困难,把握问题关键,把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另一方面,积极下访解决遗留问题、做好群众工作,也是改善发展环境,为发展创造条件。群众工作做得不好,发展也会受影响,群众工作做好了,也会助力经济发展,这一点在临高县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得比较明显。临高信访问题一度突出,影响了投资环境,但近年来临高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化解,使群众工作大为改善,干群关系和谐,这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年前三季度临高5项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排名全省前两位,创造了又一个县域经济崛起的样本。
群众工作事关执政根基,群众工作关乎发展前景,领导干部不妨多“下访”,将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这样的“下访”多了,问题就解决了,民意就上来了,民心就回来了,群众的“上访”自然就少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