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连云港鹰游集团旗下的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承担的“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项目通过国家级鉴定,由此成为我国唯一、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新材料碳纤维干喷湿纺工艺的企业。鹰游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连云港纺织机械厂,从1992年起担任该厂厂长的张国良,21年矢志不渝追求创新,终于打破国际封锁,做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破釜沉舟,追梦碳纤维国产化
碳纤维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细,纤维束强度却可以达到钢的4至5倍,而且耐高温、抗腐蚀、导电好,是高新材料中十足的全能选手。从洲际导弹的成功发射,大飞机、轮船的大幅减重提速,到高尔夫球棒、羽毛球拍……碳纤维应用甚广。“这个东西实在太重要了。国外对我国禁运碳纤维,也不转让生产技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只能依赖进口,胡锦涛、习近平两任总书记都曾当面关心地问我国产碳纤维的发展情况。”张国良告诉记者。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碳纤维研究,虽然技术在实验室早已成熟,却始终不能进入工厂化生产。2005年初,张国良的朋友从国外带回了一束碳纤维丝,张国良捏着绕指柔的黑色纤维束,暗暗下了决心:“我要造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即使要我拿出纺机厂一年8000万元的利润,也要碰碰这块硬骨头!”
一开始连碳纤维分子式也不会写的张国良,2005年9月29日起,把自己抛进了一个碳纤维的世界。凭着一股倔劲儿,他查遍碳纤维的信息,记下3000多个主要工艺数据;上东北、走山西、访北京、下上海……一周驱车上万公里,找遍国内一切曾经研究过、试验过、接触过碳纤维的人。被失败一次又一次困扰的他,夜不能寐。有人开他玩笑:“张总啊,你可是一天烧掉一辆桑塔纳!”在研发的紧要关头,连续74天,张国良和技术工人待在一起,吃睡在生产线旁。“每按一次点火按钮,不仅要烧掉大笔资金,还有爆炸的危险!最后连专家都按到手软了,是张总亲自动手,担起责任。”碳纤维技术总顾问李怀京说。
输送到纺丝机的原液过稀、纺出的原丝质量不理想……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科技人员发明了多项独创技术,申报了12项专利,其中有4项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短短6年时间里,张国良的企业建成了3条350吨、1条1000吨的碳纤维生产线,能够稳定生产高质量T700碳纤维,打破了国际封锁。“终于可以给总书记一个交代了!”张国良松了一口气。
突发奇想,不断创造科技浪漫
今年6月的一个夜晚,在鹰游集团商务中心一楼大厅里,小提琴的乐曲声悠扬曼妙,中国首创的碳纤维小提琴音乐会正在这里举行。参与演奏的中国爱乐乐团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吴阳,特地带来了自己价值数百万元的意大利产小提琴,与碳纤维小提琴进行反复比对、调试,最后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木质小提琴受气候、湿度影响,容易造成音质发生细微变化,但碳纤维小提琴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重量更轻、更耐用,还可以事先设置好参数。批量生产高品质的碳纤维小提琴,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