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华的白发很多,在同龄人中特别明显,但他不以为意:“一个人活在世上,谁也不知道生命会在哪天结束,只要每天都做点有意义的事,就不枉来一趟。”
有此感悟,源于2004年他和死神的一次较量。
2004年11月5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手术室。
“来尿了。”医生一声轻喊,王荣华从深深的黑暗中苏醒过来,一阵“滴滴答答”的声音传来,尿管中尿液滴进袋子。
大家松了口气,这意味着新的肾脏开始发挥作用。
此时,换肾手术已近尾声。
“一定要挺过来。”虚弱无力的王荣华在氧器罩里深吸了口气。
半年后。
王荣华一身正装,走进灰色的办公楼。作为重庆市委组织部综合干部处的一名处级干部,他还有太多的事要做。
“气力用了气力在,哪怕不吃饭不睡觉都要把事情做好”
日头刚跳出地平线,农田瓦舍沐浴在朝阳之中。
在山洼间,一名年轻人用力蹬踩自行车,飞驰在小道上。
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两眼却闪烁精光。
作为涪陵财贸学校发展的第一名学生党员,1985年7月,品学兼优的王荣华被分配到当时的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干部科工作。因为人手有限,王荣华承担了干部统计、工资调整、干部考察等工作。
在山路上颠簸一天,王荣华把考察材料仔细核查了一遍,猛喝了一碗水。
这样的苦和累,王荣华从小就见惯了。
山的另一边就是王荣华的故乡渗坝乡。父母都是农民,家中五个孩子,王荣华排行老大。为供他读书,弟妹不得不终止学业。因此,王荣华读书做事格外用心。
进入县委组织部后,他更是无比珍惜这份工作。因宿舍紧邻组织部长的办公室,部长办公室常常亮到深夜的灯,深深感染着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组织部的工作是很苦的,组工干部更要甘为别人当梯子,你愿意长期在这里干吗?”一次,组织部长拍着这个年轻人的肩问。
“吃苦我不怕,我就是个农民的儿子。当梯子我愿意,能到这里工作,我很感恩。”王荣华咬紧嘴唇,“气力用了气力在,哪怕不吃饭不睡觉都要把事情做好。”
凭借这股劲,几年时间,王荣华靠一辆自行车跑遍全县的每个乡镇。实干的精神和出色的工作也让这个年轻的身影进入了组织的视野,王荣华很快成长为黔江地委(1988年,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辖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等五县)组织部干部科的副科长、科长。
1994年,王荣华刚过而立之年,命运再次垂青这个勤奋的年轻人——他被选拔为黔江地委组织部分管干部工作的副部长,后又升任常务副部长。
2000年,重庆市委组织部急需一名了解黔江地区干部情况的同志,王荣华是最佳人选,但组织找他谈话时有言在先:“目前领导职数已经配齐,你来只能是非领导职务,但是工作十分需要你!”
王荣华毫不犹豫:“有没有职位不重要,只要工作用得上我,我就来!”
在王荣华的字典里,永远是工作第一,个人第二,在此后的13年中,这个排序从来不曾动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