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的中国命运:历程及其反思(4)

启蒙的中国命运:历程及其反思(4)

客观来讲,上述三种思潮的蓬勃兴起,并不是国人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顺应时代和整个社会期待的结果。但是,为何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思潮能在思想的交锋中胜出,并成为推动近代中国启蒙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主导思想和时代的最强音,根本原因在于,不论是保守主义还是自由主义都不能适应当时的世情和国情,无法满足中国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人民自由的需要,而马克思主义却能做到这点,自然在历史的选择中脱颖而出。

指导思想与社会道路的选择是一致的。而历史和现实也告诉我们,只有适合中国实际和国情的道路才是最佳道路。在近代启蒙的过程中,对于道路的选择大致表现为以下三种:一是主张以改良的方式来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的道路;二是主张通过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来推行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三是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中国人民对上述三种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了清醒的认识,而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比较、鉴别才逐渐有了初步判断和最终的选择。

鸦片战争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的清王朝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如果不进行变革,其自身的统治势必将受到威胁。为此,一批思想开放的贤达人士开始了对中国道路的新探索,他们主张在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在保留清朝世袭统治的基础上,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事实却表明,这种“不伤筋骨”的对封建统治的“修修补补”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更不能救人民于水火。

不同于保守派所倡导的“君主立宪”的道路,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必须以照搬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推行宪政和民主的资本主义道路,这也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所倡导的道路。在他们看来,破解中国的问题,救民族以危亡必须彻底实现政治制度的变革,必须建立起一个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理念和框架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一道路能走下去吗?事实证明,很难。原因在于,它没有考虑到中国依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积极性,更没有认清西方侵略者的本质。因此,归于失败是历史之必然。

改良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没有做到的,马克思主义者做到了。“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唯独中国共产党人认清了这点。中国的富强必须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它重新点燃了人们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梦想和激情。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近代的启蒙与救亡的过程中选择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