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几个问题

俞可平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几个问题

我国政治学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和讨论,是最近这些年的事情,它源于对西方“协商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的介绍。关于这个术语的翻译,也曾经争论不休,至今仍有几种不同的译法,如“商议民主”“审议民主”“商谈民主”等。但认可度最高的是“协商民主”,并且这个概念很快就成为中国政治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这些年来,研究中西方协商民主的著作已经出版不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充分肯定了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并且要求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协商民主已成为我们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对协商民主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在理论上,我们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在实践上,我们还缺乏完善的制度机制。

下面,我想就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几个重要问题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协商民主与中国国情2006年,我主持编译出版了国内首套《协商民主理论译丛》,该译丛先后推出了两批共9本,比较系统地译介了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并在当时成了政治理论类的畅销书,“协商民主”这个概念也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原因是它比较切合中国的国情。

首先是协商民主本身的重要性。因为按照民主本来的意义,对话、磋商、讨论、听证、交流、沟通、审议、辩论、争论等协商民主的各种形式,其实都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以及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可或缺的环节。协商民主是实现民主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有其悠久的传统,并因此受到思想家与政治家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是选举民主的不足。选举民主或代议民主一直是近代民主的基本形式或最重要因素,但选举民主或代议民主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着内在的不足。对此,马克思和许多西方思想家、政治家都有过坦率而无情的揭示和批评,以至丘吉尔也只说,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例如,仅选票不足以完全真实地代表民意,选票容易被金钱或利益所捆绑,不同利益集团的恶性竞争容易撕裂社会,代议民主降低行政效率,西方国家政治冷漠日益严重,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代议民主带来灾难,等等。

再次是我们的政治传统。现实政治的发展,不能离开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民主政治建设也不例外。例如,在官员的选拔方面,我国传统政治有察举、科举、荐举,但没有选举。选举在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在我国推行选举的困难特别大,百年来遇到了许多的波折。而协商却不然,在政府的政策制定方面,像商议、讨论、对话、咨询这些传统由来已久。虽然决策过程中的协商与对话过去主要发生在官员之间,但在传统中国,开明官员问计于民的故事也屡见不鲜。

最后是现实政治的需要。不断走向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更加积极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政治发展的紧迫任务。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种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主协商制度。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制度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制度资源在推进协商民主中的作用,自然应当受到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这个问题在中国政治学界依然存在争论,甚至存在很多误解。在政治学界有两个极端。一些学者完全否定选举民主,认为中国式的民主就应该是协商民主;另一些学者则相反,认为协商民主是假民主,真正的民主就是选举民主,离开选举民主就没有民主可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