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得到了具体的阐发,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时期,毛泽东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的观点,发动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的观点,既反对命令主义又反对尾巴主义的观点,等等。1943年6月,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形态。该文精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透彻地说明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且指出,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99页)毛泽东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作出理论概括,或者说,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又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94-1095页)至此,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获得了清晰明确的科学内涵和鲜明准确的表述形式,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成为全党工作的根本路线。
(三)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使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根据这一时期新的社会转型特点和党在全国处于全新的执政党地位,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继续保持和不断加强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38-1439页)党执政以后,鉴于确有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增长了脱离人民群众的不良习气,毛泽东于1957年3月发表了《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党员和党的干部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保持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转引自段荣志、徐月英:《论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历史发展》,载《阜阳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他指出:“我们的同志应当注意,不要靠官,不要靠职位高,不靠老资格吃饭。”他认为真正靠得住的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切实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毛泽东提出,我们党要教育党员和干部放下自己的架子,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保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本色,才能使党永远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一时期,他还提出了要把执政党的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的思想(秦则念:《毛泽东关于执政条件下党要坚持群众路线的思想和启示》,见人民网理论频道,2013年5月20日),使其群众路线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