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顺其自然”带给社会慈善事业正能量(3)

【案例】“顺其自然”带给社会慈善事业正能量(3)

快竣工时,老师和孩子们提出,想面对面地感谢捐款人。慈善总会再次通过媒体邀请“顺其自然”。“我们把时间、地点、路线写得非常详细,就想方便他找到那个学校。再低调的人,会不会因为孩子的心愿而改变主意呢?”陈海英说。

宁波当地媒体甚至联合在宁波网的直播室里,举行了一场“呼唤顺其自然”的对话节目。两小时中,在线访问人次达到八万,但毫无线索。

教学楼落成典礼举行前夕,“顺其自然”给慈善总会写了一封信,说,“你们辛苦了。”然后,又沉默了。

不过,伴随着大规模寻找,“顺其自然”开始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在媒体采访中,不少人揣测他的动机:“是有一些历史原因吧,需要以向社会做慈善这样的方式来补偿?”甚至,“这钱不会来路不正吧?”

传言最盛的第二年“慈善一日捐”活动中,“顺其自然”捐款15万元,并再度给慈善总会写信,最末一句是“坏事不做、好事不说,顺其自然”。

“这或许是对那些传言的回应。”陈海英说。

停止寻找:尊重比什么都重要

时间可以证明诚意,质疑可以变为尊敬,人们对“顺其自然”的好奇却有增无减。

要找,线索还是有的。尤其是善款汇出的邮局。

根据江东区百丈邮局、海曙区芝兰邮局工作人员的回忆,“顺其自然”是一位30多岁的女子,身材修长,挺秀气。

不过,从江东区白鹤邮局得到的线索是,“顺其自然”是一位30多岁的男子,宁波口音,衣着朴素。

宁波市慈善总会由此给“顺其自然”“画像”:可能是一对年轻夫妻,家住在宁波市江东区。

邮局统一安装监控录像后,寻找更非“不可能”。有人建议,公安部门使用技侦手段,通过邮局的监控录像“锁定”目标。

这个主意立即被否决了。宁波慈善总会副秘书长蔡怀书说,我们很想找到“顺其自然”,向他当面表示感谢,反馈捐款的用途、去向,但我们首先要理解和尊重捐款人隐名的意愿和权利。

无独有偶,一位巧遇“顺其自然”的媒体人也同样选择了放弃追踪。

2000年,时任《宁波晚报》记者的王元卓在邮局柜台办业务,忽然听到左边窗口的工作人员问,你是“顺其自然”?她抬头发现,被询问者是一位年约三十的女士,所填单据的落款就是“顺其自然”。

“你是‘顺其自然’?”王元卓脱口而出,可对方只是礼貌地一笑,转身离开。王元卓愣在原地,很快,那位女士就走出了邮局。

“这几秒钟,可能是我职业生涯的缺憾——我完全可以追上去,但在她明显不愿透露身份的时候,追问就太不尊重对方了。”王元卓说,尊重比什么都重要。

回到报社,王元卓坐立不安,她鼓起勇气向领导和同事讲述了自己放弃追踪的经过。没想到,并没有人责怪她。她写的《记者与“顺其自然”擦肩而过》上了次日的头版头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