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利益多元的和谐党群关系

[人民论坛]利益多元的和谐党群关系

核心提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无产阶级政党,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的,“至今发生过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运动,或者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心系百姓、扎根群众,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鼎力支持,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当前,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各项改革深入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这必然给党群之间的和谐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如何准确理解利益博弈中党群关系的本质?应注重把握哪些基本原则?又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所有这些都成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必须亟待深入的重大课题。

一、党群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互动关系

利益问题是一个关涉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人类的逐利行为,以及为调节各种利益要求而形成的利益关系格局,人类社会的进步便不可想象。马克思曾明确告诉我们:“利益是社会化的需要,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需要。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社会主体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对社会劳动产品的占有和享有才能实现,社会主体与社会劳动产品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利益。”[1](P376)这一观点向我们揭示了利益并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都莫不与利益和对利益的追逐有关;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也都莫不是建立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政党来说,都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益的代表者,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而采取共同的行动,以期达成共同的目的。当然,政党自身利益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利益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决定了政党与其所代表的民众利益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是民众利益表达的工具。因此,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最根本的标准绝不是看这个政党获取了多少自身利益,而是要看其所代表民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了满足,其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迎合了民众的利益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群关系的本质就是利益互动关系,一方面,政党组织要想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代表民众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民众也必须依赖于政党组织,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利益。政党与群众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表明,党群关系的本质就是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互动关系,利益关系构成了维系党群关系的最简单而又最深刻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无产阶级政党,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的,“至今发生过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运动,或者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自主的运动。”[2](P283)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始终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P1094-1095)他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之中,形成了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始终强调“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4](P15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最多的就是人民,讲得最深的就是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必然结论,又与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完全一致,即共产党人为实现“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可见,利益关系不仅是党群关系互动的轴心,也是实现和谐党群关系的切入点。

二、构建利益多元格局中和谐党群关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利益多元格局中的和谐党群关系,就是在承认党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对党群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进行调整,使党群之间的关系处于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这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利益多元格局中和谐党群关系的基本原则,对党群关系进行有效的规范,实现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人民性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上向人们揭示出了社会发展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发展的历史这一最简单最不容否定的事实,奠定了“人民性”的思想,第一次真正的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原则,在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就明确规定,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直到共产主义的实现。我们党历经90多年的奋斗,也正是在坚持把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基础上,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也才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时期都取得了光辉的胜利。在当前利益多元格局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并深刻提出了要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重大命题。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新的时代内涵,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态度、群众立场和价值追求。只有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最高利益的人民性原则,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整合价值导向,凝聚发展力量,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