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着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硬条件(2)

摘要:谈到京津冀一体化,相信大家早有耳闻,但是切实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可不是一个概念的炒作,它需要三地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打破区域壁垒,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思考。从产业转移、人口分流到交通一体化,稳扎稳打,全面推进。那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到底需要怎样的条件?该如何更好的来推进其发展的进程?

第二个条件,卫星城和主城之间一定是通过大容量的、快速的城际铁路或者市郊铁路来联系,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条件,简单的通过公路联系,即使高速公路也不可能实现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快速的在一个小时之内的移动,一定是堵车的,就像今天我们看到通州,潮汐式交通,上班出不来,下班回不去,所以一定是通过城际铁路实现的。所以我们去国外考察看过,像多伦多,我清楚的记得,看到它周边的火车站,上班时间火车非常密集的发过来,人很快的进入地下到地铁,然后进入写字楼,下班很快回去了,下班路上20分钟。

主持人:有点像我们北京到天津。

赵弘:换句话说,我们要用铁路、用火车作为我们的班车一样,然后上班、下班密集度很高,中间其实很少了,这就是叫做联系通道,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城市的规模。如果按照这样的一个模式来发展的话,我认为这两个城市都不应该太大,主城不能太大,我认为现在北京都已经太大了,摊大饼摊到了五环。

主持人: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现在通州都算了。

赵弘:因为卫星城太大,你从家出来以后到工作地还要多一个小时,比如我们今天看到天津到北京中间高铁只有20分钟,但是我们现在很少有人把这两个城市作为彼此卫星城对待,因为我们看到在天津住家到火车站得一个多小时,然后火车站登车到北京南站半个多小时、40分钟,南站下来,我们到CBD、到中关村,又是一个多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出去了,这样下来肯定三个小时以上,我们怎么实现居住和工作的这种分离的功能,就没有办法以这种模式来实现。所以这个城市不能太小,太小的话,比如说只有三五万人,这么一个卫星城也不行,因为人太少,内部形不成服务的市场,很多供应商也不能够去给他提供,包括餐饮、购物、学校、医疗这些满足不了,所以这个城市应该有十几万人口、甚至二十万或者说再多一点三十万这样一个规模,特别大了以后,他这种功能也就不好实现了,因为他两边的距离太长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现在北京跟我们京津冀周边的城市合作,第一个条件,就是若干个比较有条件的区域形成卫星城,这个卫星城确定以后,比如现在比较有条件的涿州,离北京大概六七十公里的距离,固安这个区域应该是很好的区位,特别第二机场建成以后,这个区域也可以,甚至把规格可以再提高,比如将来作为北京的副中心都是可以考虑的。第三个,廊坊,位置也不错。在天津这个地区,比如说现在我们的武清和宝坻也是具备条件的,同时我们看到燕郊这个区域,现在有三四十万人口已经在这儿积聚了,所以实际上它已经形成了卫星城初步的功能。它的规模也是合适的,三四十万人口是合适的,现在距离也是合适的,现在唯一一个条件差就是差在城际铁路,如果有一个城际铁路从北京能够直接通达到燕郊,那么这三四十万人就会很便捷的来上班,就用不着像现在我们媒体上报道的,他的父母都要提前两个小时给他排队,为了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所以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建设若干个卫星城,用城际铁路把它联系起来,这是我们京津冀合作当中第一个紧迫的硬条件。

主持人:刚才赵院长您也说到了,首先具备30—70公里这个距离合适,然后卫星城的人口规模是合适,最重要的条件还是城际铁路,那么就方便外面周边区域的人来上下班了。但是咱们更关注的是北京的产业转移,比如说一些行政机构转移到了这些周边的区域,但是如果他自身没有发展自己的一个相对周全的规划,其实谈到他这个搬迁的功能,是不是就会以别的方式再次回流回北京?

赵弘:是这样一个关系,如果我们周边能够形成若干个卫星城的话,而且比较便捷的通道联系起来了,咱们在半个小时或者一小时的通勤范围内形成若干个卫星城以后,确实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第一种,存在着我们中心城有一批人口他们出于成本的考虑、出于生态的考虑、出于生活各方面的考虑,他可能会到卫星城去。但是反过来,在这个卫星城原来的一些人,认为到北京来很不方便,可能在当地想办法在那就业,现在条件具备了可能到这儿来,所以这两种可能性都有。

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就是我们原来希望到北京发展的这些京外的人员、外埠人员,他们可能觉得我到北京经济条件还不具备,我先到卫星城来,这样使得他能够在卫星城居住、到北京来找工作,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因此我觉得这是两个方面都存在可能性的这样一个选择。但即使如此,我认为这样建设也是必要的,因为没有这样的一个条件,目前北京往外疏解就没有通道、就不可能实现了。第二,即使说外地想到北京来的人,最后选择了在卫星城定居,到这儿来工作,也相当于截流了没有卫星城存在条件下对北京人口的压力,所以我认为总的来讲应该是利大于弊,或者这是我们调解北京人口过多这种城市病非常重要的一条思路或者一个抓手,还是利大于弊的。

主持人:刚才赵院长咱们也说到,还是利大于弊,还是好处要多一些,第一个硬条件就是在交通上,城际铁路上。谈到周边区域与北京差别很大,在硬条件上您认为其他还有哪些方面差别非常大?

赵弘:我认为周边这些城市和中心城比较起来其实有这么几个条件,第一,距离上,有城际铁路来联系,距离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了。第二个,周边这些城市应该有比较低廉的成本,成本优势,房租也低,各种价格也低,总是有它的优势所在。第三个,生态环境,它一定是绿化率很高、容积率比较低,这样整个城市看起来非常舒适。第四个,如果有的话,这个区域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虽然说没有大城市那么完美的公共服务,但这个地方孩子上学没问题、看病没问题、买东西没问题,文化也还相对比较丰富,因此,这儿的生活和主中心的城市文化生活品质没有那么太大的落差,这也是个硬条件。现在我们老百姓很关注这一点,所以为什么很多北京人不愿意出去,原因也在这儿,就是我们北京的公共服务非常完备,但是我们一旦出去就是另外一种公共服务,又得变成简单的卧城,根本没有什么精神的消费、物质文化的消费,这就满足不了要求。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