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对垄断产业改革提出了很明确的任务。严格地讲,垄断产业改革的问题还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但是它跟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相关。我们说的垄断产业改革,一般是指自然垄断产业,它的改革一般包括三个层面。我们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浪潮,特别是英国它带头在电力、铁路、城市公共设施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根据全世界各国改革的经验,垄断产业改革一般来说要三个层面同时推进:一个是产业层面,市场结构改革。具体的思路,要拆分垄断性环节和竞争性环节。同时放开竞争性环节的准入。第二个是企业改革。企业改革,因为很多企业,特别是垄断产业的企业,它是垂直一体化经营的。一般情况下,在产业改革的时候,同时对企业进行拆分,把竞争性的业务拆出来,保留垄断性业务。所谓比较竞争就是不直接竞争,但是他们之间的业绩可以相互比较,比如说中国把电网拆成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第三个层面是监管改革,监管改革的思路是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什么叫独立的监管机构?这个监管机构既要独立于企业,又要独立于政府。
过去30年,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政府独立监管是自然垄断改革、特别是私人进入资源垄断行业的一个基本条件。这里我想讲两类国家的经验教训:一类是南美国家。南美国家在上世纪对它的公用设施进行大规模私有化,包括它的电信、供水、供电等等。私有化之后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在南美国家,在电信、供水、基础设施等很多领域,老百姓怨声载道。因为私有化之后,这些费用、这些价格不断地上涨,老百姓受不了,但是这些老板们都发财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国家的监管机构被这些老板们俘虏了。因为垄断性的环节没有竞争,它出再高的价格你都得买。所以在欧洲国家、美国这样的国家,他们对这些垄断行业会采取政府定价。政府定价的基础什么?是基于成本。它要搞清楚你成本是多少,然后再给你添加适当的利润。但是在南美国家做不到。第一,政府不知道成本是多少。第二,政府它如果委托社会机构去调查的话,这些社会机构也被这些老板们收买了。而且某些政府部门也被老板们收买了。所以导致自然垄断环节私有化之后,那么导致这个价值的飞涨,这个叫做俘获,就是私人资本俘获了政府。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它一般要求政府监管机构要独立于私人部门,就是不被私人部门所俘获,这是一种情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