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旧职业

摘要:社会的职业构成与内涵不断变化。旧职业逐渐消失,新职业不断涌现。“中国特色”宏大背景下的职业变迁,可视为另一种视角的群体历史,记录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变革。

涌现

改革开放几十年间,我国的职业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变迁的原动力是什么?职业变迁映射出怎样的社会格局与轨迹?

婚姻家庭咨询师、公共营养师、数控程序员、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英语导购、养老护理员、汽车美容装潢工……十年前,当“家政服务员”作为一个新职业诞生于上海时,人们将其称为“第361行”,如今,不断有新行当出现,人们早已习惯。

毫无疑问,中国正处于一个新职业潮涌的时代。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职业2000余种,且长期处于更迭变化中。民政部官方网站显示,自2004年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起,十年来,相关部门已向社会发布了12批120余个新职业信息。

1

(图片:北京市朝阳区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周边居住的老人在享受按摩服务。)

粗略梳理不难发现,新世纪以来产生的新兴职业,具有一些共性。首先,新兴职业大量集中于现代服务业,从婚礼策划师到高级月嫂、催乳师、早教师,再到婚姻家庭咨询师,单指家庭生活一项,新职业的分支已渗透到结婚、生子、抚育等全过程。其次,新兴职业的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所谓职业化,是指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者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传统的农民分化为农技师、农艺师、农场经理人、农作物种子加工员等;美容师分化为美体师、芳香保健师、美甲师、发型设计师等;汽车行业甚至有了专门的汽车玻璃维修工和轮胎翻修工。第三,新兴职业与互联网关联度越来越高,在官方发布的新职业中,有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网络课件设计师、网络编辑员等,而尚未列入官方发布的还有网络写手、电子商务师、职业玩家……成长最快的新职业之一是网店店主。

另一方面,一些职业逐渐消失,经济体制的改变,让计划经济下的特色职业被淘汰,比如,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等。科技的普及,让一些职业被机器和技术替代,比如,电影放映员、刻铅字工、寻呼台传呼员、铅版制版工等。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让许多“旧行当”悄然隐退,比如,上世纪曾活跃在街头巷尾的修笔匠、补锅匠、货郎……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