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农民重新拾起对土地的信心
当初刚回到拱市村时,蒋乙嘉发现乡亲们早已淡漠了对土地的眷恋——田间地头杂草丛生,山坡地撂荒过半,山下水田荒芜三成。
走南闯北的蒋乙嘉清楚,拱市村弱,弱在基础设施。要让村民对土地有信心,就得改善生产条件。
2007年2月,蒋乙嘉在村两委的协助下,拉开了改革序幕。
蒋乙嘉用的全是新招数,招招“过筋过脉”。修条好走的通村道,这是头一招。蒋乙嘉说:“路和水,是乡村的左手和右手,是发力的关键。”
蒋乙嘉找来机械,组织了50多个村民,轰轰烈烈地干开了。吃冷饭、喝冷水,顶寒风、挨雨淋,这都不算什么。在扩路基时,遇到天下雨,路面积水,工程车进不去,他就抄起水瓢,蹲在水坑边,一瓢一瓢地舀。
蒋乙嘉做事,总喜欢别出心裁往远看。按常规,修村道路不超过三米五宽,但蒋乙嘉硬要加宽一米。
路基增宽,会占去一些村民房前屋后的边边角角。有人不干了,有的人甚至说伤一窝菜都不行。蒋乙嘉不生气,白天带人筑路基,晚上和村支书一道上门,耐心沟通:“水深好行船,路宽好跑马,别看现在村里没有机动车,等将来村子观光旅游发展起来,车来车往,怕还嫌路窄呢。”
有了通村水泥路,蒋乙嘉开始治水。新修水塘,蒋乙嘉再次独辟蹊径。
丘陵地区的蓄水池,历来都建在坡上,由几条山水沟串通,靠下雨来蓄水。年头儿久了,池塌,沟垮,水枯。
蒋乙嘉背上军挎包上路了。他到外县“小水利样板村”去考察。回到村里,他主张把山上的池子搬到山下修成水塘:“水往低处走。水塘低,容易蓄水,不易垮塌,还能节约一大笔维修资金。” 有人不同意,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先拿出钱,组织人力,把摊子铺开再说。
2008年冬天,滚滚寒流难挡拱市村水塘修建工程的一派火热。铲土,10多台挖掘机臂膀高扬;筑堤,蒋乙嘉和村民们挥汗打夯。3年以后,拱市村在低洼的田边地角修成了21口蓄水池,这个旱山村一下子粼光满村。
今年初春,川中丘区持续春旱,拱市村却池池碧水,鱼跃人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