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农场当兵20年,蒋乙嘉脑子里一直装着东北大平原,装着机械化,他要让拱市村走现代农业之路。
他找到村支书朱忠华,谈出自己的想法。朱书记一听很高兴:“搞现代农业,我和村民们早就在盼。”
拱市村农业合作社在鞭炮声中挂牌成立,土地流转开始了。一连几天,村民们就像在过年,又兴奋,又忙碌,开大会,签协议。
蒋乙嘉告诉记者,首批流转的1000亩土地,一年的流转费用要40万元,但手头的钱已为村上基础设施建设花得差不多了。他从来没有这么犯过难。他再三说服妻子把长春和北京的两套房子卖掉。不久之后,蒋乙嘉又得到县政府的一笔项目资金支持。
走出资金困境,蒋乙嘉在山上山下到处转悠。他看到每一处坡坎脚下都堆着一层厚厚的风化土,那些土堆了很多年,只要把它刨开,生产便道有了,土还可以栽果树。蒋乙嘉一阵惊喜,又出新招——
抠土开道,修建生产便道,打通耕地的“末梢神经”,农业机械开进高低错落、零星小块的丘陵耕地不是梦!
经过3年苦战,21公里的生产便道蜿蜒盘旋,如丝如带,给拱市村平添一道风景。四川省农业部门专家考察后评价说,拱市村为在丘陵地区推行农业机械化开了先河。
闲置了多年,成了野鸡窝、野兔林的撂荒地,芭茅草高过人头,灌木密密丛丛,蒋乙嘉带着村民斩草、松土,600多亩撂荒地,一个冬天就露出了紫红、疏松的“真面目”。他在10多个山梁上来回奔走,指挥10多台推土机、挖掘机挖高填低,硬把斜坡变为了平地。
阳春三月,走进拱市村,正是满眼生机。山上,柚子、李子、柑橘、核桃错落有致,果树间种植了花草苗木。山下,水源充足,土地平整,大米、玉米、小麦各种粮食作物正跃跃生长。
蒋乙嘉深爱着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也塑造着蒋乙嘉。2013年11月,拱市村党支部换届中,全村党员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