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群众观

北京: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群众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主体论思想向我们揭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根本作用,必须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大趋势和人民群众心意所向来确定自己的行动,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 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它从历史观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群众观的群众主体性地位、群众意识和群众路线等一般规律和原理,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念,深刻理解我们党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价值观内涵,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群众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 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种观点, 列宁把创造自己历史的人们进一步解释为人民群众, 从而提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命题,指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历史的英雄,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等科学论断。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主体论思想向我们揭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根本作用,必须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大趋势和人民群众心意所向来确定自己的行动,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 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调整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正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工作目的,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指导思想。

我们党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具体运用。从行政工作决策的层面看,群众路线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好民主协商制度,强化协调统一,约束行政权力,扩大监督权力,从制度和机制上做好设计和监督管理。行政决策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体说来,就是不仅要充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以确保决策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同时还要求决策者在做出决策以后,必须再次回到群众中去,用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决策的效果,检验决策的实质正义,确保决策得到修正,真正把各项行政决策做到群众的心中。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