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4)

摘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梦所确立的两个百年目标的一个奋斗目标。而“和谐”这个词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频率非常高。为什么党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体现?“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和谐”一词呢?普通公民和青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培育和践行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家网”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秦宣教授,从以下三方面为广大网友深入解读“和谐”的内涵。

第四点,实现社会和谐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过程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探索建立一种更加美好的社会。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个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第一个历史人物的完成为第二个历史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经过20多年的奋斗和流血牺牲,带领广大人民最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完成了近代以来的第一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开始着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心社会,去实心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论证十大关系、在论述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之中,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关系、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好各种矛盾的问题,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毛泽东有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今天我们在谈社会建设的时候经常会谈到,这一段话是这样的,“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利于克服宽大,较利于我们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这是毛泽东的设想,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局面呢,哪一种政治局面里面是又有几种、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要建立的是这样一种政治局面。所以毛泽东时期我们也开始着眼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特别的重视和谐社会的建设,也特别的注重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也提出过一系列重要的判断,比如说要正确的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做到多方面的综合平衡,决不能搞单打一,这样一些重要思想也包含着和谐的重要的理念。

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不仅仅要抓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还要抓政治文明建设,我们要建立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种小康社会除了经济更加发展之外,还要实现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所以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我们党也提出来,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得这样一种局面。这是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也可以说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全面的分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进一步的阐明了我们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根本任务、工作原则,还有一些重大的部署,可以说围绕着社会建设,围绕着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观点。在这些新论点、新观点和新思想的基础之上,2006年的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阐述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目标和具体的部署。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可以说整体突出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这一个方案。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