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李松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意义——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5)

五、习近平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观念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完全吻合的。建设法治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治中国,它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它不是策略,是战略。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集体学习的时候重申了依法治国的新16字方针。原来16字方针是小平同志提出来的,现在叫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立法,我们的权力机关立法的时候要立良法。严格执法,我们的司法队伍在执法上要公正、公平。公正司法,我们司法的时候千万不要再出现过去的错误。全民都要守法。

这次全会首次提出两个三: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化建设。共同推进是什么?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坚持呢?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所以这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非常重要的思想。

下面我们对法治中国思想内容做一点扼要的概括。

第一,坚持科学立法。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一条是非常明确的。

怎样才能发挥它的历史任务呢?其一,要使法律能够满足群众的期待,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20年来,我们首次大规模的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七天无理由退货。如果你不实行无理由退货,那么我要追求你的法律责任。你们知道现在买东西,很多年轻人都不出门就买了,上商场干吗去?上商场看看这个衣服合适不合适,这个号大小,我不在商场买,商场占地成本高,衣服就贵,我回家买,我看完了,我回家上网上买,买同一型号的。现在商场干不过网络一族。而网络一族是通过网络,你见不着人,容易骗你,所以现在要求无理由七天退货,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会上讲到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他又重申了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必须明确为谁服务,文艺要为谁服务?要为人民群众服务。所以提出来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媚俗、庸俗。

再有就是你们看到的已明确的68件立法项目中,修改《食品安全法》、《行政复议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社会援助法》等等都要进入修法环节。而修法环节里面,《食品安全法》我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现在敢吃什么,不敢吃什么,都把握不住了,没人管了。其次,要注重发挥立法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属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对我国实行40多年的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那就是对独生子女可以生两个孩子,这回给予了肯定。   中国人口相当于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是我们的成长率呢?只有十分之一。

第二,坚持严格执法。既要依法执政,也要依法行政,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首先,关于推进依法执政。转变领导干部的思维观念,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十八大以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其次,要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对我们国家来说,《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首先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第三,坚持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英国哲学家培根讲过,一次不公正的裁决,其恶果甚至超过10次犯罪。因为犯罪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了法律。坚持公正司法,首先要坚持司法为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绝不允许:绝不允许司法人员对群众报警救助置之不理;绝不允许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绝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绝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第四,坚持全民守法。建设全民守法,着力点就是要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要增强全体人民对法律的一个信任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建设法治中国的特点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方面,第一,法治中国不是就法治谈法治,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就如何治国理政、治军安民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提出了总体思路,是治国理政、治军安民的一个总体性战略。第二,法治中国不是仅仅为了治标,更重要的是为了治本,是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三,法治中国不仅限于当下的国家治理,而是与国家形象的塑造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与积极参与和推动治理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站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交汇的时空坐标上寻求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有序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