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良好短板明显
我省市场体系正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市场门类正由商品市场为主向商品、要素市场并重转变,市场形态正从有形市场向有形、无形市场并重转变,市场功能正从传统市场向传统、现代市场并重转变,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已有较好基础,但与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仍需付出不懈努力。
目前我省市场体系建设已有良好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时又存在明显短板。具体表现在: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但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初步形成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市场体系,2013年底,建成商品交易实体市场5100多家,其中交易额10亿元以上市场45家、50亿元以上市场10家、100亿元以上市场5家;电子商务企业2000多家,交易额46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580亿元。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315万户,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但是,河南市场体系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受诸多因素制约,突出表现为:市场普遍层次低、规模小,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辐射力、全省带动力的大市场;市场准入门槛过多过高,束缚了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市场分割封闭现象依然存在等。
商品市场体系相对完善,但现代化水平较低制约其功能发挥。经过持续发展完善,河南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型市场成龙配套、覆盖全省的商品市场体系和网络。2009—2013年五年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国第五位,年均增速16.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银基商贸城、郑州科技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跻身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百强,万邦农产品物流城、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周口黄淮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国家农产品市场50强。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期货品种达16个,是全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但同时河南商品市场发育存在转型升级缓慢、与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缺乏有效对接等问题,物流滞后,电商平台短缺,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商业模式创新和信息化发展需要。2013年全国5089家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中,河南仅170家,市场交易额2726亿元,在市场数量和规模上不仅低于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等省份,也落后于中部的湖南、安徽。
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仍对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持续发展构成瓶颈制约。近年来,河南要素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资本市场融资持续增加,2013年全年直接融资2116亿元,今年仅前10个月实现直接融资2068亿元;上市公司9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0家;中原银行(筹)完成增资扩股,中原农业保险公司获批筹建;省级投融资公司融资能力持续提升。积极探索人地挂钩试点、建设用地网上招拍挂制度,规范矿业权交易,全省土地有偿使用和招拍挂出让占比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市场567个、人才市场178个,服务体系覆盖全省。各类技术转移机构70家、技术贸易机构2863家,2013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799项,技术交易额41.39亿元。但是总体看,河南各类要素市场发育均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表现在: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金融资产本地化利用不充分,区域性资本市场尚未建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土地市场区域分割、城乡分割严重,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合理;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体制机制性障碍普遍存在;技术市场交易资源少,与金融市场缺乏有机结合,技术中介服务发展滞后,市场活力不足。
新兴交易市场发展起步顺利,但发育水平明显较低。我省近年来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新兴交易市场发展迅速,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营使河南信息集散中心、通信交换枢纽地位得到强化,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郑欧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打开了河南与世界市场联系的便捷通道,郑东新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省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为众多电商提供了发展载体,中华粮网、世界工厂网等一批知名本土电商平台有效扩大了河南电商影响力,阿里巴巴、苏宁、京东、谷歌等外埠知名电商陆续入驻显著增强了河南电商产业吸引力。今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816亿元,增长34.1%,其中网络零售额428亿元,增长47.6%。但总体上看,河南新兴交易市场发展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交易规模较小,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仅占全国10.2万亿的4.5%,为浙江的21.4%、广东的23%、江苏的29%、山东的46%;交易“逆差”过大,电商交易中买家多于卖家、购进大于卖出;应用明显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电商业务比例为31%,远低于发达省份60%的水平,虽然市场交易手段日渐先进,但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水平仍严重滞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