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让公平照亮民生 让民生托起梦想

山西:让公平照亮民生 让民生托起梦想

摘要: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是把民生搞好,民生改善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乎着人们对中国梦的信仰和支持。公平正义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是孵育、实现民众梦想的土壤,是民众满意度的一杆秤。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更是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有感情又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对中国梦的进一步诠释,也是对民生发展的庄重承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基本条件,为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物质基础。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公共服务、社会总福利水平仍然较低,在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劳动保障与扩大就业、收入差距与公平分配、养老保障与保障覆盖、医疗保障与疾病防控、生态保护与环境优化、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当然,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目前我们在有些民生问题上确实存在办不了、办不好的客观情形。但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曾经对基本民生问题重视不够,没有把投入转向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在民生领域积下了许多历史欠账;更由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完善甚至滞后,使一些改革或政策让一些群体得到了实惠,但同时却使另外一些群体受到了损失,导致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和收入差距的拉大,出现了利益分化的冲突和公平诉求的呼声。从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看,又从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群众利益受损的情况看,都凸显了民生领域存在的显失公平的问题,指向了人民群众缺失权利的问题,折射出体制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的根本原因。其实,民生问题桩桩件件,都表明解决民生问题已经溢出经济范围,成为一个具有政治发展意义的大问题。所以,解决起来便显得如此艰难而有重要意义。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根据国情国力,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安全等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但要想实现这些目标,使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公共财政阳光,都能享受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首先以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统帅民生工作,在张扬和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旗帜下改善和保障民生。只有这样,才能在逐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上,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做好做强民生事业。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差别原则与机会平等原则,前者要求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们的最大利益,就是说,利益分配应该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后者要求将机会平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术与动机的人们享有平等的获得职位的机会。这就是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改善民生的实质所在。对此,党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进一步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理念,要求以此为基础着力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要想让人民群众过上好生活,必须要有好的政策作保障。没有民生问题的政策性解决,就没有民生问题的全面解决。目前,由于经济社会巨变,也由于历史欠账问题,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头绪多、情况错综复杂,既需要耐心工作,做实具体事情,又需要把握重点,解决轻重缓急问题,不遗余力地采取底线民生和基本民生政策、持续不断地推进热点民生或升级民生政策。但无论采取何种政策,都要坚持和把握公平这个起点,都必须以人为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反过来说,民生政策要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可以惠及所有人。如果以往政策不能改善民生,就要毫不犹疑地予以废除;如果以往政策有碍于改善民生,就要义无反顾地进行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要想让人民过上好生活,必须要有好的制度作保障。没有民生问题的制度性解决,就没有民生问题的永久解决。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