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居民的祖先就已在波罗的海区域内生活和劳动着,氏族社会之后,在长达数千年的欧洲封建领主的割据战争和宗教战争中,波罗的海三国始终处于依附和被支配的地位。也因此波罗的海三国受欧洲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至深。18世纪波罗的海三国被沙皇俄国控制并瓜分占领。1918年,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三国纷纷宣布独立,有过短暂的独立国家地位。此后,二战前后又被并入前苏联成为加盟共和国。1991年,前苏联解体,波罗的海三国宣布重新独立并建国。波罗的海的歌舞庆典活动是沿岸三国居民对自己文化身份的一种确认,其地居民对此如醉如痴,即便是在前苏联苏维埃时期浓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文化政治氛围中,庆典活动仍能继续举行。
城市广场是青年男女们热情洋溢的舞蹈场所
二. 简介
波罗的海歌舞庆典活动,是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国家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等国当地居民传统表演艺术的一种展示,也是传统艺术的宝库。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每隔5年、立陶宛每隔4年,都要在七月份隆重举行这种歌舞庆典活动。整个活动要持续数天,参与的歌唱演员多达2、3万人,舞蹈演员有上万人。大多是业余合唱团和舞蹈团体。节目丰富多样,从最为古老的民歌到当代的创作应有尽有,反映了这三个国家引人注目的音乐传统。
庆典期间,除在特定的歌咏场的咏唱和舞蹈外,在城市、在乡村无不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城市的街道上女青年和花季少女头戴花冠、或手持花束或手持绸练盛装游行,城市广场是青年男女们热情洋溢的舞蹈场所。在乡村,身着民族服装的妇女们排列在一起,在自家平缓的草坪上燃着篝火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咏唱着本民族经典的传说和故事。在特定的歌咏表演场馆或大型体育场馆内由政府或社会团体主办的庆典活动更是气势恢宏、数万人的高声咏唱、电子屏幕、特效灯光构筑出美轮美奂的表演场地夜景。这些大型活动也提供了欣赏波罗的海沿岸民间艺术财富的机会,其中包括群众所佩戴的手工艺品和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
城市的街道上女青年和花季少女头戴花冠、或手持花束或手持绸练盛装游行
三.濒危现状
波罗的海沿岸三国自1991年独立以来,一直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他们的传统文化,在合唱团团长、乐队指挥和专业舞蹈老师的指导下,许多歌手和舞蹈演员常年在当地的娱乐中心或文化协会练习。 但是,激烈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给他们的未来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今天的主要威胁是大量乡村人离家进城,使当地的合唱团人员缺乏,同时,一些出于政治和商业考虑的操作,使得庆典活动超出了其传统的特有意义。2003年由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共同申请的波罗的海的歌舞庆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