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隔代教养的类型与优缺点
1.隔代教养的类型
目前隔代教养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呢?
第一种类型,最普遍的一种类型,溺爱型,或者说过分关注型。在过分关注型的隔代教养模式之下,孩子们本来自己能够做许多事情,祖辈父母却呵护备至,在孩子做之前已经帮他完成了,使孩子在正常环境下能够锻炼出来的某些技能、能力没法养成,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第二种类型,也是比较普遍的,叫做过分监督型。过分监督型同家庭教养方式当中的权威型有些类似。这些祖辈们对于孙辈的教育,往往是什么事情都要督促,经常检查孙辈们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们的依赖性和惰性,孩子产生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和怀疑。在过分监护的条件之下,如果没有很充分的监督,这些孩子就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或者不能自给、自律。
第三种类型,严厉惩罚型。它的代表特点是,遵循中国传统式的教养理念。中国传统式的教养理念是,对孩子的惩罚多于奖励,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严重自卑或叛逆心理。
最后一种,民主、温暖、理解型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是存在的,但是只是一小部分。社会文化的进步,全民教育不断提高,隔代家长的文化信仰水平不断提高,通常会用一种比较民主、温和以及理解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孙辈。加上隔代家长的疼爱性更强,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这样民主式、引导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很好地保持儿童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2.隔代教养的优点与问题
那么隔代教养究竟存在哪些优点与缺点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隔代教养的优点。
第一,由于祖孙间存在着直接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的对孙辈产生怜爱之情。这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当然也包括了人的本能,这是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第二,老年人经常与小孩子接触可以使祖父母保持积极的心态,使他们在晚年获得更多的快乐,身体更加健康。
第三,与孙辈们的交流可以让祖父母们获得继续学习、成长的机会。
第四,隔代教养可以很大程度地缓解父母教养子女的压力,父母有充足的时间来专心工作,并且节省养育的费用。
第五,孩子可以对老化建立正确的态度。祖父母们在晚年的时候仍然在发挥余热,教养年幼的孩子,孩子们通过这种耳濡目染,能够体会到将来在自己老年的时候,仍然可以获得很好的价值感和快乐的生活。
第六,隔代教养通常可以使祖辈家长们产生一种儿童的心理。人家都说老年人越老越像小孩,也就是说这一点的。多数的祖辈家长常有儿童的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子玩乐。这种特性可以使他们很容易与孙辈保持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第七,祖辈家长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为教育子女提供了充分的资本和权威。他们与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相比,有着更多教养子女的经验,对孩子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去处理知道得比年轻父母多得多。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当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的感悟,这些条件是促进儿童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非常有利的条件。
隔代教养具有很多优点,不但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轻的妈妈、爸爸们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更好地养育孩子。另外,隔代教养一定程度上也能在弥补年轻的父母们在教养孩子经验的不足,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教养。
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视隔代教养存在的弊病。
祖辈家长受到身体条件、年龄限制,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对这些不利因素我们也要保持清晰的认识。据以往的研究发现,我们可以得出一系列结论,隔代教养的缺点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隔代教养极容易形成溺爱。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就有四个长辈同时监护,极易形成溺爱。多数祖辈家长因为自己年轻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于是有把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他们认为需要为孙辈们、子女提供充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条件。而这种需要在孙辈身上的体现是过多的补偿,过多的补偿反而是一种溺爱。这种想法往往容易产生“隔代惯”的现象,主要就是娇惯,祖辈家长对孙辈过度疼爱,处处迁就,什么都忍让孩子,任由孩子无理取闹。这种教养方式极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如果长辈们不在身边,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为过度疼爱孩子,护短,使孩子的缺点长期得不到矫正。对孩子的缺点,或者过度自私,祖辈父母选择忍让或视而不见,久而久之,极易造成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调查结果表明,外出务工者的子女,由于隔代教养,容易产生诸如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性格。另外有调查结果表明,单亲家庭和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子女,由于隔代教养的存在,他们缺乏亲情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诸如任性、倔强、自私、冷漠等不良的性格。这两项调查的结果是存在着相似的。由此我们看出,这种溺爱式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及其的不利的。
第二,父辈的教养思想观念陈旧。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经发生的变化,用非常老的观念来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老的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低、思想陈旧,在有意无意中就给孩子传授了不少封建迷信。对孩子的好奇心,他们往往用封建迷信的方式来解答,而不是科学地给予回答。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难度,因为这种旧思想已经在孩子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当他们去学着接受新的、科学的、校正性的知识的时候,受到旧思想的干扰,很难接受新的知识。
第三,容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感情的隔阂。祖辈家长对孙辈溺爱、护短,而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往往是理智的、客观的,当父母以严格的要求和批评的方式来教养孩子的无理取闹或者任性时,孩子就难以接受。由于他们接受的是祖辈自己的溺爱和护短,所以会排斥父母的要求,进而容易形成感情的隔阂和情绪的对立,使得日常家庭正常、必要的教育很难进行下去。
第四,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这是对个性发展方面的研究结论而言的,隔代教养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倔强、自私、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人格特征。由此可见,无论父母的工作多忙,也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把孩子的教育权和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是对自己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有一项资料显示,中国约有60%以上失足少年的犯罪都与隔代教育有关,有不少问题少年是由祖辈家长所带大的,没有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的结论也是隔代教育和有家庭暴力的家庭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并发率更高。
第五,隔代教养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开发。由于孩子在小的时候有非常强的探索欲望和自我发展的欲望,但是祖辈父母受条件限制,比如少言寡语、爱静不爱动,影响了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探索能力的发展。孩子要求出去玩耍,但是祖父母由于年老、身体不方便,让孩子自己出去玩耍,很容易造成孩子身体上的伤害。另外,孩子在这个时期有非常浓厚的好奇心,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祖父母们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很难给予科学的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
最后,隔代教养有违儿童营养的科学和平衡。对幼儿园的调查结果表明,由祖辈直接管教的孩子大约有72%吃营养补品,忽视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的补充,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缺钙、维生素等营养不均衡的状况,从而引起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情况。除此之外,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年迈的祖辈生活物质水平差,很难为急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儿童提供充足而必要的营养物品,使儿童的营养跟不上,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隔代教养的优点和缺点,下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下,隔代教养主要会造成哪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一般而言,隔代教养在心理上会导致以下几个心理问题和疾病。
首先,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当中,感染到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模仿力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另一个层面来讲,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的老年化。
第二,由于老人大多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和外出,这可能导致了孩子的视野狭小,引起了孩子探索能力缺乏,缺乏应有的活力,不利于孩子培养开阔的胸怀和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孩子长大容易为人心胸不宽广,不善于与人交际,容易产生交往的恐惧症,或者说交往上的困难。另一方面,祖辈的教育观念落后,容易影响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由于祖辈父母往往坚持固有的教养方式或固有的观念,他们不承认,也不认同孩子创新性的想法。
第三,从心理学上来讲,人在年老的时候思想容易顽固,行为模式化,表现出的固执、偏激、怪异的做法和言行,这种表现及其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
第四点,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过分关心和溺爱,包办、代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自己做自己的事,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独立、自信和果断,产生依赖心理,抗挫折能力差,遇到一点挫折就出现心理上的崩溃,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