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德治”传统(2)

中国的“德治”传统(2)

秦朝兴亡的历史事实,成为汉初政治家、思想家讨论的重点。最著名的事例是陆贾和汉高祖刘邦的问答。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史记·陆贾列传》)。他在《新语·本行》中,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其后,贾谊著《过秦论》,认为秦国统一天下声势威猛,却因一夫作难而七庙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是源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基本上可以代表汉初人的普遍认识。从而引起汉初经济、政治领域的政策大调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德治思想自然成为了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董仲舒认为:“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犹如防止犯罪的堤防。“故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春秋繁露·立元神》)他还将阴阳五行学说用于治国理论中,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规律,他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汉书》)。为此,他提出了消除苛政、抑制土地兼并、国家和官吏不与民争利等若干经济政治措施,以达到社会治理的目标。董仲舒的一系列论述,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

第二个时期发生在唐朝前期。隋文帝在位期间,结束了中国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然而,不到三十年,隋朝便二世而亡。这一残酷的现实,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从《贞观政要》一书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探讨治国方略时的谨慎态度。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二年,又对侍臣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卷五《仁义》)所谓“抚之以仁义”,就是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而“示之以威信”则是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补充。大臣中,魏征上疏最多,曾于贞观十一年上疏说:“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峻法,在仁义而已。故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惠下以仁,正身以义,则其政不严而理,其教不肃而成矣。然则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卷五《公平》)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大辟、流放等刑罚条文大为减省,以避免法官深文周纳。至贞观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卷八《刑法》)。在唐太宗、魏征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高宗初年颁布的《永徽律疏》,序言中明确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武则天当政期间,酷吏来俊臣、索元礼之徒横行,狄仁杰等人奋起反击。左台御史周矩上疏直谏:“故为国者以仁为宗,以刑为助。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旧唐书·酷吏传》)通过先人遗训的说服力,为武则天所听从,达到了缓刑用仁的效果。

第三个时期是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其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的烙印。张载《西铭》有云:“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气象博大的人生观把仁视为天地大德,对其他理学家影响颇大,进而将仁提升到天地万物的道德本源地位。二程说:“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河南程氏遗书》卷四)朱熹则从人心的角度解释德治:“德字从心者,以其得之于心也,如为孝是心中得这个孝,为仁是心中得这个仁”;“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块然全无所作为,但修德于己而人自感化”(《朱子语类》卷二十三)。具体地讲:“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朱子语类》卷六)仁心表现在政策上,则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措施。在德治思想的开掘上,理学诸子有两个突出之处,一是以《大学》为根据,从中概括出“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三纲为明德、亲民(朱熹释作“新民”)、止于至善;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君主的修身,他们极为看重,期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二是提倡教化,整肃人心。理学家通过书院讲习等方式传授儒家伦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提高了广大士人的社会参与意识。后世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理学家及其追随者的讲学活动不无关联。

从以上粗略的叙述可见,德治思想从远古确立后,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围绕着“礼法并治、德主刑辅”这个中心逐渐深入,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其结果是社会教化程度不断提升,法律制度建设朝合理化方向发展。中国几千年历史从未间断,并且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此大有关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