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历史》:世间最神奇的事莫过于阅读(5)

《阅读的历史》:世间最神奇的事莫过于阅读(5)

忙时读书 闲时读屏

数字技术正在大规模地扩展人类的阅读,而全民阅读的呼声却前所未有地高涨起来。这二者之间看起来完全是历史的巧合,实则却有某些内在的规律值得关注。

全民阅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首次提出的倡议,1982年再次提出这一倡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世界两位大文豪——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英国的莎士比亚的忌日,即4月23日这一天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我国政府在1997年提出建设以全民阅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工程,正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言的一种响应。此后,根据我国国民阅读状况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2006年国家9部委发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2012年十八大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2014、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倡导全民阅读”。

全民阅读活动正在我国蓬勃开展。

纵观人类阅读史,历史上从未有过倡导全民阅读,更不要说开展全国性的全民阅读活动,可以说,全民阅读是人类阅读史上的一大进步。阅读从来就是个人的事情,即便在历史上有过文人群体开展的比较广泛的阅读活动,但从未有过覆盖全民的阅读活动。因而,其意义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阅读的意义,在我们看来,当然首先关乎学习,但又并不限于学习。阅读的功能除学习外还关乎人的精神趣味。譬如一个临终老人的阅读,学习对于他已经毫无意义,但他要读,只能认为与其精神生活的需要相关。阅读关乎人的进步,但并不限于人的进步。阅读的目的除为了进步外还可以为了消遣。譬如阅读一部惊险小说,阅读者阅读的预期是紧张与快乐,而这时人生进步通常不会成为其目的。全民阅读关涉全民,因而其意义必定丰富多样,不可整齐划一,简单从事。全民阅读的意义的最大公约数还是“享受阅读的乐趣”较为适宜,古人说的“开卷有益”乃是一种至善而平和的劝读方法,读以致学,读以修为,读以快乐,读以消遣,都是全民阅读认可的阅读价值观。而全民阅读较高的目的,则是为了改善全民的精神生活,涵养全民的精神气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铸就国家的文化根基。正如讲座开始时我引用的史蒂文·罗杰·费希尔的名言,阅读“永远是文明之声”。

然而,正当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的重要关头,数字技术又正在成为激动人心的新宠。阅读专家们正在号召增加图书的阅读量,移动互联网的阅读却在导致更多的低头一族。厚厚的大部头书籍有被越来越薄的智能手机取代的危险,快速的抽拉浏览已经使得传统的速读技术望尘莫及,读微视频比较读长文稿当然是开心一刻,读八卦趣闻比起读八股社评自然是轻松时分。碎片化、肤浅化、浏览式阅读正在受到传统阅读所诟病,而智能手机阅读我行我素照样招摇过市且已从5S提升到6S。传统阅读正在遭遇新兴阅读的挑战。

然而,回望人类的阅读历史,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载体、阅读效果特别是出版扩展阅读、推动阅读,一直是在变化发展之中。阅读先于文字,因而阅读包罗万象。文字提升阅读,难道视频就不能提升阅读?朗读先于默读,默读在超越朗读之后,人们依然在朗读这里找到乐趣。出版扩展阅读,那么,数字技术难道对阅读只可能是一种倒退或者破坏?作为一种通信工具的普及,数字移动终端业已建立了对大面积人群的服务,正在朝着社会的一些角落拾遗补阙,这时候,人类阅读历史的进程难道可以背对这一切而抱着竹简木牍或者羊皮纸永不撒手吗?答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阅读社会所要做的只能是善待一切阅读方式,坚守人类阅读认知规律,提倡传统阅读与新兴阅读的融合,既不要让全民阅读变成全民读屏,也不要放弃普通民众的碎片化、即时性的数字阅读,是不是可以把所谓的融合变成调和,即: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全民都以读文读图为快乐生活。如能是,全民阅读必将为全民的精神生活升华做出贡献。

聂震宁,著名出版家、作家。编审。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中央党校法学理论研究生毕业,曾获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现为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我国出版业个人成就最高奖“韬奋出版奖”、中国政府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首届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和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等称号。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