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姚桓: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和任务(5)

六是反腐败的态度。

要把忧患意识和坚定的信心相结合。一方面要有信心,另一方面,要忧国忧民忧党,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种严重的政治斗争绝不能松懈。我想引用一段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关于反腐败的论述,毛主席说得非常深刻。毛主席说,“治国就是治吏。”什么叫治国?治国首先是治官,不是治民,首先要把官员管好。毛主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这些道德观念是用以维护国家四根伦常的。“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没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如果不反腐败,官员贪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么老百姓就会起来造反。毛主席对反腐问题讲得非常尖锐,提到生死存亡的高度。

反腐败关系到生死存亡、前途命运,当前存在腐败滋生和遏制腐败这种形势,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诱发因素,社会存在诱发因素,就还可能产生腐败;二是控制因素,党、制度、监督、舆论、查处案件是控制因素。一方面有诱发因素,另一方面有控制因素,那么就看哪种力量大了,两种因素的此消彼涨,决定了反腐败的发展。

反腐败工作一般有三个阶段,一是高发期;二是相持阶段,诱发因素和遏制因素相持;三是清廉时期。若干年后,随着控制因素越来越强大,党自我净化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腐败会越来越小,就会进入党风政风的清廉时期。目前正处于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转化的时期,还是相持阶段,处于一种焦灼态势,焦灼态势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会风清气正。所以,当前反腐工作不能够松劲,必须继续查处腐败,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历史周期律的问题至今有警示意义。

什么叫历史周期律?历史周期律是一位叫做黄炎培的民主人士在1945年访问延安时,向毛主席提出的。黄老先生说,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印象是非常好的,但是我觉得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周期一个循环,值得共产党警惕,什么循环呢?就是一个政权一个力量在建立开始时都是比较好的,励精图治,当局者也比较清明,比较廉洁,比较有为,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改变,一代不如一代,最终是腐败灭亡,哪朝哪一代统治者都没能跳出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这个历史的周期、这个循环,希望你们共产党能够走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当时毛主席很有信心地说,“共产党找到了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执政以后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我觉得毛主席的伟大不在于把问题彻底解决了,而在于执政前他就把问题尖锐地提出来了。在座都是党员,都关心党的命运,我们都郑重思考一下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周期。如果有,那革命先烈的血就白流了,我们的入党誓词就没有意义了,新社会被我们变成了旧社会,或者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就没有了。何必当初呢?如果说没有,生活中为什么有反政呢?

90年前后,苏联、东欧的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倒具倒,说明什么?说明先进的共产党对这个问题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共产党同样要接受执政的考验。这个悖论要用理论进行分析。一是中国历史上存在周期律,周期律有一个发生机制。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叫杜牧,他写的散文《阿房宫赋》千古传颂,他面对秦朝留下的遗迹感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朝是新建立的王朝,秦朝没能吸取教训,无暇自哀,后人感慨秦朝灭亡,后人哀悼却没能吸取教训,致使王朝覆灭一代又一代的周期重演。这是古人的文学描述,那么用科学分析呢?

 中国历史上发生周期律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从社会基本矛盾角度来讲,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尖锐化;腐败成为周期律的驱动力。这三条构成了一种机制,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周期一次又一次重演,历朝历代都没能幸免,但是共产党为什么能打破周期律的支配呢?我们是先进的政党,我们始终坚持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性质,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坚持三个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对腐败进行控制。做到这三条,周期律就可以不再重演。第二,理论证明还不等于历史证明,逻辑分析要靠生活来验证。理论上共产党能做到,最终能不能做到,要靠全党的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周期律问题对我们至今有警示意义。我们现在还是在打破周期律的道路上探索前进,一方面要有坚定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腐败最大的问题就是破坏党群关系,让党失去人心,这在中外都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执政铁律,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政权的存在主要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

苏联共产党早期人数很少,“十月革命”中,在列宁领导下二十万党员能够夺取政权;三十年代,苏共发展到二百万党员,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成了;1940年代,四百万党员在斯大林领导下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伟大胜利;最后到戈尔巴乔夫主政时,苏共有两千万党员,反而丧失了政权,千古遗恨说明“得民心得天下”。党的执政地位、巩固跟时间,跟党员人数不是成正比的,不是执政时间长,党员人数多,执政地位就越巩固,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关键在于政府要清廉。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不能腐败、不能以权谋私,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规律,从苏共的前车之鉴中,我们也可以吸取到一些教训。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