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指挥既要“瞻前”更要“顾后”

应急指挥既要“瞻前”更要“顾后”

应急指挥是对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特殊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不少领导干部预案不熟,经验不足,头脑一片空白,自乱阵脚。有的领导干部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动不动第一时间“亲赴现场”“亲临一线”“靠前指挥”,但现场什么情况,到现场后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却不甚清楚,只能做些诸如全力抢救、科学施救、查明原因、保持稳定之类原则性、通用性的指示和要求,搞得现场救援人员不知所措。

面对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领导干部既要“瞻前”——亲临现场、靠前掌控,又要“顾后”——统揽全局、统筹协调。而且,“瞻前”首先要“顾后”,比“瞻前”更重要的也是“顾后”。“顾后”,要求领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方向、谋全局、议大事、抓重点,把握工作全局,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协调各方关系,科学有序、忙而不乱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在一个由上下级、相关部门和地区、外围有关机构和人员等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中,领导干部“顾后”关键在于抓好五方面的重点工作。

对己有核判

核判是指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核实、判断。核判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整理,变原始信息为加工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突发事件接报后的信息核判过程,包括信息核实和信息研判两个阶段。其中,核实即检验和查证,是指核查所接报的信息是否属实,识别和确认信息报告单位是否存在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等行为;研判即研究和判断,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分析方法,按照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事件的级别,分析事态的发生规律、可能的发展态势等。

俗话说,对症方能下药。研判是应急指挥的起点,研判失误是应急指挥的最大失误,也是导致应急响应不力、事态升级扩大的关键原因。山东省青岛市“11· 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事故风险研判失误——青岛站、潍坊输油处、中石化管道分公司“对泄漏原油数量未按应急预案要求进行研判,对事故风险评估出现严重错误”;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油区工作办公室“对原油泄漏事故发展趋势研判不足”;开发区管委会“未能充分认识原油泄漏的严重程度,根据企业报告情况将事故级别定为一般突发事件”。常言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突发事件研判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敏锐力、洞察力,小事当大事看、小事当大事办,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对上有报告

报告是指将突发事件信息上报给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层层上报的过程中,信息可能逐层递减,走形变样。美国经济学家塔洛克(Gordon Tullock)研究发现: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科层结构下,基层员工收集的信息经过层层过滤传到上级手中时,最后剩下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我国当前实际工作中,信息报告不及时、不规范、不准确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下层“知道装不知道”,中层“不知道装知道”,上层“想知道知不道”。“11· 22”泄漏爆炸事故发生后,开发区应急办“未严格执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压制、拖延事故信息报告,谎报开发区分管领导参与事故现场救援指挥等信息”;开发区安监局“未及时将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报告的厂区内明渠发现原油等情况向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

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信息报告是领导干部完成的“规定工作”。要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边处置边报告、先核实再报告。一方面,要应急处置与信息报告两手抓,即按照“边斩边奏”,“即到即报、随时续报”的要求,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边处置边报告,不能先处置、后报告,“先斩后奏”,更不能光处置、不报告,“光斩不奏”。另一方面,要信息核实与信息上报两手抓,即当好“鉴定师”“分析师”,而不是“二传手”“传声筒”“复印机”。可建立信息的鉴别核实和纠偏纠错机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避免或减少错报、漏报、谎报、瞒报现象的发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