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返乡
多方热心人协助中岛回日本
中岛说:“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他和中国的其他孩子一起顽皮、一起读书。村里有十五个日本遗孤的孩子,都受到很好的对待。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有对日侨的保护措施,教育民众不要歧视日侨。少年中岛幼八在班里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戴上了红领巾。中岛对在中国的人与生活充满感情,以至于身在日本的母亲多次召唤他也不肯“回国”。
出版方介绍道,1954年,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在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女士率领下访问日本,中岛的母亲向李德全女士说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在中国,恳求代为寻找。李德全女士回国后,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查找,数年之后在牡丹江找到了16岁的中岛幼八。政府工作人员面对面告诉中岛,生母希望他回日本。平时腼腆的幼八也坚决地拒绝了:“如果把我拉上火车,也要跳车跑回来。”中岛亦师亦友的老师梁志杰待他如兄弟一般,不仅教给他学问、体贴他的生活,其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也成为幼八的榜样。梁老师站在“为中日友好做贡献”的高度劝幼八回归日本,帮助他做了人生的最大决定。1958年,在决定回国之后,中岛幼八更是得到了很多帮助。留在中国的寺岛悦子热心地居间联络,各级机关都热情地帮助这个16岁的日本少年办各种归国手续,宁安县公安局还派一名民警送他到哈尔滨,终于他登上了一岁时来中国的同一艘船——白山丸。
作者反思
人和人、心和心的相处,特别重要
回到日本后的中岛,其实是遇到过自我认同的困境。不过,中岛幼八凭着在中国养成的坚毅、正直的性格,适应了新的生活,完成学业,并始终实践着自己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1966年,他放弃高薪职位,进入经常发不出工资的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全面投身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工作。这些年间,中岛幼八有这样一种感受,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日本人缺乏一种了解。
中岛说道:“中国人仍然有民族传统,特别善良,尊重老人。最近日本的报道中,中国人形象不太好,导致日本人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和怀疑。在这方面我认为两国应该加强文化交流。两国之间一般都注重经济,签合同,搞生意,搞贸易,互相进出口,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在这之前必须要把文化工作做到家,互相之间能增加了解。人和人、心和心的相处,特别重要,所以我写书就是为了这个,让日本了解这个。像我这样的战争遗孤一共有3000多人,不少已经离世,再不写就来不及了。”
中岛意识到,他自己的这段经历在日本国内鲜有人知。出版方介绍,2015年,中岛决定花费100多万日元(相当于他一年的退休金)自费出版了这本回忆录。因为没有销售渠道,他就找到家附近的书店。店主中村德义最初只让留一本试试,第二天一早却主动打来电话:“昨晚一宿没睡把书看完,被深深感动”。中村通知公司旗下几家书店在店铺显眼处推广此书,一下子卖出了170多本,成为该店最佳畅销书。中村德义说,他卖的不是书,是“感动”。中岛已经成家的女儿也在社交媒体上帮忙推广此书:“没有中国养父母就没有我父亲,也就没有我们。”后来,该书开始受到日本主流媒体的关注,《朝日新闻》6月10日刊登一篇题为《遗留孤儿出书献给中国恩人》的报道,“《何有此生》饱含深情,传递出中国人的温暖”。目前该书第一版500本已经售罄,“第二版加印了1000本,”中岛笑着说,“多一个读者,就多一个日本人懂得中国人的善心”。他也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信中说“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