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教育需正确打开方式

亚洲教育需正确打开方式

如果把一系列针对各国青少年的学科测评比作一条条赛道,亚洲教育在赛道上的遥遥领先正引发西方从不相信、惊讶,到加入“解剖”亚洲教育的热潮中。这正在扭转西方世界对亚洲教育的一些偏见,但亚洲教育显然不能由此裹足不前,用一句时髦话说,亚洲教育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美国爸爸搬到亚洲陪读

当美国家长还没有从“虎妈”蔡美儿的打击中反应过来,一名美国爸爸的决定给所有美国家长一个新的惊恐点:他卖掉曼哈顿的房子,举家搬到新加坡,只为了让8岁的女儿接受亚洲教育。

2011年,《新闻周刊》报道了一个美国爸爸的教育实验。美国投资人、亿万富翁吉姆·罗杰斯在2007年卖掉曼哈顿的房子,带着老婆孩子搬到新加坡,一切只为8岁的女儿能接受亚洲教育。他的女儿小名“快乐”(happy),进入新加坡一所说中文的优质初中。

《新闻周刊》说,这年,当美国家长还没有从“虎妈”蔡美儿的打击中反应过来(这个华裔耶鲁教授给美国家长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的孩子7岁了,居然还不会弹一曲肖邦”),这名美国爸爸的决定给美国家长一个新的惊恐点:美国家庭是否足够准备好培养一个“世界小孩”?

吉姆认为,美国在训练世界公民方面开始落后了,未来在亚洲。他的想法代表了不少美国中产家庭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当美国极少数高中提供汉语、阿拉伯语教学,而在中国,超过2亿学生在学英语;在韩国,家长向政府请愿,希望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教英语,而不是二年级。

追溯到托马斯·杰斐逊时期,一些美国家庭就选择让孩子去海外求学,当时,在欧洲待一段时间被认为是有教养的年轻人的必备,因为他们必须知道莫扎特、伦勃朗。海明威就做出过这样的选择,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是。

如今,学习的目的地从欧洲搬到了亚洲。

“我们认为自己是世界领袖,但其实不是。”美国老爸吉姆的新加坡房子里有5个卧室,没有电视机,取而代之的是好多地球仪、地图,一个保姆和一个管家,都对孩子说汉语。家里还有一台新的卡拉OK机,好让孩子学唱中文歌。

这个美国爸爸希望孩子接受中式教育,但又担心直接“落地”中国会在生活上遇到不适,所以折中选择了新加坡。

西方家庭对亚洲教育或者说中国式教育的关注,不是一朝一夕了。

最近,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么?中式课堂》很火,而早在2008年,BBC就拍过一部5集纪录片《中国学校》,它以安徽小镇休宁为缩影,拍摄了当地一组家庭、老师、孩子们一个学年的生活。

在《中国学校》的第一集里,BBC向观众解释中国家庭对“金榜题名”的期盼:17岁的尖子生吴羽菲身负重担,学校期望她能在全省百万考生中拔得头筹,她的母亲放弃工作专门用来照顾女儿起居饮食。

2013年,丹麦电视台跑到中国哈尔滨,拍摄了一组对比丹麦学生和中国学生的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在丹麦国内引发热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