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零一零年远景目标纲要(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零一零年远景目标纲要(9)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七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摘要:一九九六~二零一零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国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3.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在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可跨跃的技术层次上,开展高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在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农业、医药等生物工程技术,以及新能源、航天、航空、海洋等方面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的步伐,重点是铁路高速客运和重载技术,亚微米集成电路和八英寸硅单晶制造技术,交通、电力、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的电子自动化技术,石油钻采新技术,低温核供热技术,同步数字系列通信技术,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努力提高高技术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办好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加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在计划生育、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创制等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继续开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废弃物再生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建立一批以科技引导社会发展的综合实验区,开发和推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5.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瞄准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选择我国有优势的领域,集中力量开展研究。积极开展国际间科学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科学发展的丰富资源,把科学发现与技术突破结合起来,推动科学研究和复杂技术系统中交叉学科的研究,提高工程化研究的能力。结合国际科学发展和我国产业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新兴带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主要是生物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国家对重点基础性研究的重大项目给予支持,逐步充实重点基础科研设施,建设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示范网络。

6.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改革和建立科研、开发、生产、营销紧密结合的机制。“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优化科研组织结构,合理分流人才。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推动以技术开发为主的科研院所进入大型企业集团或转化为高技术企业,鼓励大中型企业自办技术开发中心。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研究开发的主体。

(二)优先发展教育。

重点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二○○○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左右,青壮年文盲率降到百分之五左右。各级政府要依法治教,增加教育投入。

1.加强城乡义务教育。“九五”期间,在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地区普及五~六年小学教育,其余地区普及三~四年小学教育。重点加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在经费、师资和教学手段上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农村的义务教育要与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提高劳动技能相结合,适时注入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容。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及幼儿教育。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点做好初中后的中等职业教育,二零零零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分别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积极发展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使高中毕业生除进入普通高校以外,逐步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发展电视教育、函授教育、业余进修和自学辅导等多种办学形式。成入教育重点放在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上,发展多种形式的职前、职后和转岗培训教育。

3.改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适度扩大专科教育规模,词整本、专科专业结构,促进各类高等学校的合理分工。分层次、分期分批、有步骤地实施“211”工程。

4.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与现阶段我国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体制。非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实行缴费上学、择业自主,同时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和特困生补助等制度。

5.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采用电化教学的手段。改革考试评估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加强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政治、业务素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是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

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建立区域经济与发挥各省区市积极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各地区要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下,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促进各地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积极推动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理交换和经济联合。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

1.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发挥通江达海以及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较高的优势,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型经济带。

2.环渤海地区。发挥交通发达、大中城市密集、科技人才集中、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支柱产业发展、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建设为动力,依托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综合经济圈。

3.东南沿海地区。发挥毗邻香港、澳门、台湾和对外开放程度高、规模大的优势,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进一步发展创汇农业、资金技术密集的外资企业和高附加值的创汇产业,形成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经济区。

4.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发挥沿海、沿江、沿边和农林水、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对外通道建设、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依托国防工业的技术力量,形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和磷硫生产基地、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基地、旅游基地。

5.东北地区。发挥交通发达、重化工业体系完整、土地和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搞好图们江地区开放开发,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深加工,形成全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农业基地。

6.中部五省地区。发挥农业发达、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优势,以陇海、京九、京广等铁路干线为纽带,形成重要的农业基地、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带。

7.西北地区。发挥联接东亚和中亚的区位优势,农收业、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和军工企业的优势,以亚欧大陆桥为纽带,加快水利、交通建设和资源开发,形成全国重要的棉花和畜产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能源基地和有色金属基地。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