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精度”更高,弥补政府扶贫不足
“实际上,扶贫工作不仅涉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力量,还需要动员很多产业部门的力量和资金。”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曾公开表示,从以往的经验看,仅靠扶贫部门是做不好扶贫工作的,需要更多合力。
其中,社会组织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邓国胜认为,“社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
对此,多位专家表示赞同,认为社会扶贫能够以其灵活、精准、专业、高效等优势弥补政府扶贫的不足。
“社会力量由于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灵活,比政府更具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再加上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生命线,缺乏公信力或效率不高会使社会组织很难获得持续的资源支持,这种压力客观上促使社会组织廉洁自律并不断创新、提高扶贫效率。”西安市市委党校教授吕雅琴坦言。
而且,“社会组织更加接地气,深入基层,可以根据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真实需求制定一些扶贫项目和办法。”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认为,慈善组织更能充分了解个体和群体的特殊需求。
“贫困地区本身有发展机会,但往往自己捕捉不到。这时可以借用企业的智慧发现市场商机。”刘佑平说。
例如,在贫困人口集中、有条件发展产业的地区,实施产业帮扶,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无资金无项目的贫困人口,实施项目帮扶,与企业、农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增加租金、股息等财产性收入;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为贫困人口免费开办“农家乐”,实现创收。
专家表示,金融扶贫、电商扶贫、产业扶贫……种种社会扶贫模式恰恰体现了社会扶贫能募集社会闲散力量,发挥合力效应。“通过整合零散力量,能够积少成多,产生巨大的合力效应,有利于促进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沟通与交流,强化社会共同认知,真正地做到共同富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