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4)

摘要:孔子曾经也是一个凡人,他是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人生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实践,才成为了一个令人仰慕的圣人。所以,在孔子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凡人的一面,也能看到圣人的一面。从本质来看,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能更全面的、更深入的观察事物,能够把握事物背后的大道。凡人则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所以,凡人应该见贤思齐、希贤希圣,要按照圣人的教导行事,要向圣人的境界不断的攀升。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自古就形成了希贤希圣的人格的理想追求。所谓的希贤希圣,就是说人们要从最底层的凡人,不断地经过修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向上升,升到更高的层次,达到贤人圣人的境界就叫希贤希圣。宋代周敦颐在《通书》当中这样说过:“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再补充一下,按照顺序来讲,人指的凡人,人希士,士希贤,贤希圣,贤希天。当然我们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是有的,天生也好,后天也好,都有很大的差别,但这并不影响每个人以圣人为榜样,成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儒家讲这个目标可能非常遥远,也许我们实现不了,但只要尽心,即使没有到达预定的目标成为圣人,或者说只是达到了某一个层次,达到了君子,达到了贤人的层次,也是值得肯定的。希贤、希圣是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理想的追求。所以过去的士人、知识分子,不管他能不能成为圣人,他们都努力的把成为圣贤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的人这一生没有达到圣贤,他感到自己很遗憾,所以他把他的希望寄托到后代,在给小孩起名字的时候往往都喜欢用希贤希圣。举一个例子,邓小平曾经的小名就叫郑希贤。国民党有一个理论家叫陶希圣。所以,希贤、希圣就成为我们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的追求,甚至成为一种情结。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