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3)

摘要:孔子曾经也是一个凡人,他是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人生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实践,才成为了一个令人仰慕的圣人。所以,在孔子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凡人的一面,也能看到圣人的一面。从本质来看,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能更全面的、更深入的观察事物,能够把握事物背后的大道。凡人则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所以,凡人应该见贤思齐、希贤希圣,要按照圣人的教导行事,要向圣人的境界不断的攀升。

二、儒家对人格境界的划分

因为我们提到了人格境界,我要解释一下人格境界是什么意思?还有儒家对人格层次的划分。

关于人格境界,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他根据人对于宇宙、人生、觉悟的程度的不同,把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自然境界当中,人的行为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顺着社会的习俗,所以,他对自己的行为往往没有什么觉悟,没有什么追求,过得跟动物差不多。

功利境界中,人所做的事,一切都是为了利,甚至一大部分为了私利,所以他所做的事只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是义,他自觉自己是社会当中的一员,因而的在社会中尽职尽责,为社会做事,他所做的事都具有道德的意义,因而他的境界是属于道德境界。在这种境界的人可以称为贤人。

在天地境界的人有最高的觉悟,他不仅自觉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而且觉悟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他所做的事都能够顺应大道的流行,所以在这种境界的人就是圣人。

如果我们把四个层次人格境界和我们一般的人格对应下来,自然境界的人可以说就是俗人,功利境界的人可以说是能人,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当然冯友兰划分这样的人格境界,他实际上有西方哲学的思路,但也是对我们传统哲学的一个现代的理解,符合我们传统儒家的基本认识。

那么传统儒家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呢?孔子曾经把人格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庸人;庸人之上是士;士之上是君子;君子之上是贤人;贤人之上是圣人。后来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又划分为六个层次。孟子《尽心》当中有一段话,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

他的意思就是说,什么东西如果我们值得追求就叫善,自己有善就叫做信,然后这个善充满了你的全身就叫美,充满了你的全身并且 光辉就叫大,不仅仅能发出光辉,而且你光辉使天下的人都能得到感化就叫圣,到圣的境界后做到神不可测,就叫神。孟子在圣之上还加了一个神,当然这个神和其他宗教中的神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宗教迷信当中的鬼神的神,它是孟子所强调的,到了与天道合一的境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神妙而不可测的一种状态。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