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2)

摘要:孔子曾经也是一个凡人,他是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人生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实践,才成为了一个令人仰慕的圣人。所以,在孔子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凡人的一面,也能看到圣人的一面。从本质来看,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能更全面的、更深入的观察事物,能够把握事物背后的大道。凡人则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所以,凡人应该见贤思齐、希贤希圣,要按照圣人的教导行事,要向圣人的境界不断的攀升。

儒家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主要强调的还是人后天的修为。也许大家就要问了,既然说“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可以为禹”,为什么在现实当中,圣人罕见,而凡人多多?其实这个问题荀子早也意识到了,他也做了回答,“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他问这个问题就是说,圣人可以通过不断地修养来达到,但实际上很多人都积累不起来自己的道德修养,达不到圣人的境界,这是为什么?他进一步进行解释了,他说:“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走在路上的人都可以成为大禹,这个观点其实是从理论上来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大禹,但是实际上往往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大禹,这并不妨碍有人成为大禹。那也就是说,尽管实际上不可能人人都达到圣贤,并不妨碍理论上成为圣贤的必然性,更不妨碍我们人人应该以圣贤为人生的目标去奋斗和追求。

我们再把圣人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进行一番比较,其实也很有意思。因为西方基督教的上帝是人格化的神,他是创造这个世界的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主宰者,绝对的权威。所以,《圣经》上说,天是上帝的座位,地是他的脚凳,人世间一切的东西本于上帝。而中国的圣人不像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圣人是人,上帝是神。当然,圣人达到与天道合而为一的境界也具有神性,但他一定不是神,他仍然还是身处大众之中,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力量来感召人们积极向上,凝聚民众的精神,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

即凡而圣、超凡入圣这就是我们圣人的道路。西方基督教也讲圣,现在我们看翻译过来的《圣经》,包括基督教传入中国以后,有很多节日都称为圣,当然最有影响的是圣诞节。这其实是明末清初,基督教进入中国在翻译基督教经典时,借用了传统文化当中的“圣”字。

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圣”还是神,不是由人格而生成的圣人。而且基督教当中讲,圣父指的就是上帝,圣子指的就是耶稣,还有圣灵、圣母等等这些称呼,包括他的信徒也称为圣徒。这些称呼,其实都是在基督教的经典,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借用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圣”。对于孔子来讲,圣人不是神,当然孔子也不反对神,而是尊重老百姓对神的信仰。所以孔子非常尊重祭祀礼仪,他的基本态度就是敬鬼神而远之。

近代以来,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模仿西方的基督教,把孔子说成教主,把孔子思想说成教义,然后要创立一个孔教。所以,就形成了近代以来的孔教运动。这一作用当然是为了应对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冲击,在保种保国的同时要保教,但是有点偏离了儒家人文理性的本质,不太符合原始儒家的基本精神。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文化上史上,孔子曾经被统治者神化为类似于西方教主的角色,同时孔子的人格形象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象征。孔子实际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了一种类似于其他民族宗教信仰的作用。也就是说,孔子虽然不是神,但是孔子的人格及其代表的道德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信仰。这种信仰高出世界上各大宗教之上,而没有其他宗教弊端。因为以孔子为主的儒家信仰,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是人道的信仰,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挥着类似于西方基督教的功能和作用,又高于和大于基督教。他包含了西方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宗教学等等。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