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5)

摘要:孔子曾经也是一个凡人,他是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人生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实践,才成为了一个令人仰慕的圣人。所以,在孔子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凡人的一面,也能看到圣人的一面。从本质来看,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能更全面的、更深入的观察事物,能够把握事物背后的大道。凡人则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所以,凡人应该见贤思齐、希贤希圣,要按照圣人的教导行事,要向圣人的境界不断的攀升。

三、孔子是怎样超凡入圣的

孔子的学生在孔子的在世的时候曾经说孔子是圣人,但是孔子则谦虚的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思就是说你们说我是圣,说我是仁,我真的不敢当,我只是永远向着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满足,永远不知疲倦地在教诲弟子而已。下面要结合《论语》当中的《为政篇》来具体讲一讲。

《为政篇》当中有一段是孔子自我总结的话,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应该是孔子70岁以后,回顾他一生的时候讲的,所以这个时候他已经站在人生的制高点,对自己一生的为人和事业进行回顾和总结。关于这段话,历代注释、解释的很多,基本都大同小异。我下面根据孔子生平事迹,结合其他的文献,从他的这段话进行一个解释。

首先,他说,吾十有五志于学,这是孔子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原意就是说,孔子在15岁左右的时候,一心有志于学,所以我们这里首先要说一下什么是学。这里的学,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念书,它的内容和现在不太一样,孔子当时的“学”主要是对人自身道德行为的生命之学、生活之学。简单地说,就是学做人。《论语》中的“学”出现了66次,都跟今天所讲的学习不大一样,当然了有的也有学说的意思,有的学作为动词,作用学做、习德之意。所以,只有对“学”有正确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的领会孔子的精神。

结合《论语正义》的解释,这个学,就是说孔子说的学首先是道,其次是礼乐。道的含义非常的广,因为孔子通过对上古以来,礼乐文化的反思悟到了这个道,这个道和道家不一样,主要就是人道,或者说人伦道德。这个人伦道德包含的内容非常的多,而这个人伦道德又要靠礼来实现。我们看孔子所谓的“学”和我们所说的做的学问的学是不一样的,这个“学”是儒家所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之学。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从15岁左右就树立了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他要立志于探索宇宙、人生、社会大道,要传承上古以来的礼乐文化,重建礼乐制度,来解决当时社会的人心败坏、迷乱和社会的失序混乱等要解决社会的问题。孔子对学非常重视,所以,他后来办私学,招收学生,他经常强调要好好地学,他的学往往和道德修养联系起来。比如,《论语•述而篇》里面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说,人不好好修德,不好好讲习学问,听到有道义的事情也不去追求,自己有了错误也不能改正,孔子说,这些现象让他感到非常的忧虑。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要传播的学说,他要求自己先身体力行,他所奉行的学说是与人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要修养学问而成为圣人。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格、心态、境界在青少年就表现出来了。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