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第二个阶段,三十而立。孔子先是有了明确的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经过15年的努力学习和亲身实践,到了三十岁左右时,他对礼乐文化有了非常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且也有了实践经验。所以,三十而立到底立什么?根据《论语》,我们说,他这个“立”指的就是立于礼。所以《泰伯篇》里面孔子就说“立于礼”。《尧曰篇》里面又说“不知礼,无以立”。
在孔子那个时代,礼可以说是文化的代名词,也可以说孔子立于礼,实际上就是他立志以复兴礼乐文化为己任,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担当。孔子认为做人最高的境界是仁,所以他说“克己复礼为仁”,甚至他宣称如果“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在他的眼中,礼对于人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仁义礼智的仁是他至高的理想,但是要怎样才能达到那样的一个高度呢?要通过礼。我们现在常说的“三十而立”,已经不是孔子《论语》当中“三十而立”的意思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十而立,就是说人大概到30岁左右应该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了。
大概31岁的时候孔子到当时周天子的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聃问礼,系统地跟老聃学习礼乐知识,进行礼乐方面的实践。我们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当时他在周王室做史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甚至可能还兼任类似于社科院的院长、国家档案馆的馆长这样的一些职务。孔子向老子问礼,还游览了当时周天子召见诸侯和国家举行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庙、祭祀天地的社坛等等,这样一来孔子就对西周礼乐文化、制度各个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丰富的理解和掌握。
洛阳之行扩大了孔子的眼界,增长了他的知识。他后来由首都回到鲁国以后,名气就更大了,向他来求学的人就更多了。大概30岁以后他就开始办私学,我们之所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育家,就从这里来讲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官学颓废,私学兴起,这种个人聚徒讲学的情况在当时形成了一种风气。在这之前,周王朝是政教不分,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但是到了孔子这个时代,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所伴随的就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就有一种存亡继绝的历史使命感。所以他首先整理濒临失散的上古文化典籍,把典籍整理作为教材,然后创办私学,在民间普及文化教育。当然他当时招收弟子聚徒讲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当一个老师,为了混一口饭吃。他在讲学的时候非常关注当时的政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