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赵弘:解决“城市病” 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11)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与思考

第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不断推进改革的过程。我们最近通过对保定、廊坊的调查,发现主要问题有这么几个:第一,产业用地指标的问题。因为国土部在整体上是控制它给每个省的土地指标的。这个指标给了河北省以后,又被分解到每个地市,每个地市下面又有很多县市区,这样层层分解下去,实际上每个县能够分到的土地是很有限的。即使要把这个产业转移出来,也根本没有办法落地。所以,如何统筹土地的使用,就需要三地政府共同努力,由国家,特别是国土资源部来统一解决。

第二,排放指标的问题。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减排,减排任务非常艰巨。对于环保部门来讲,压力也是很大的。那么,京津冀地区的排放指标能不能统筹考虑?这就需要国家环保部等有关部门来协调。

第三,高科技政策的衔接问题。按照国家的统一政策,高科技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是按15%的税率征收,但是,企业从北京搬到了河北,或者是分支机构到河北投资,需要重新认定是不是高科技企业。如果是,就按15%纳税;如果不是,就需要按25%纳税。而且,认证的话需要提供三年完整的经营资料,在这三年之内,企业是没有办法享受15%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的,三年以后能不能认证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说某个项目在北京被认证为高科技,如果到了河北之后没有大的变化,那是不是在河北也可以享受同样的政策。

同样,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改革和发展。比如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市郊铁路修成之后,会有很高的运营成本。因为它不仅是大容量、高速化,甚至是一站式的,而且还要低票价,如果票价太高,老百姓是坐不起的。但是,低票价就意味着亏损,而这个亏损由谁来出?让北京来出?北京就会觉得,这些人是河北的人,在河北住着,从道理上讲,让北京承担这样的费用不是很合理。反过来,从河北的角度来讲,河北会认为这些人是给北京服务的。这就是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而产生的不同看法。因此,改革就成为必须进行的步骤。对于现存的问题,国家层面要有应对的政策。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么跨省、跨行政区的市郊铁路、轨道交通就很难建设,或者是建设起来很难运营。

第三,开展试点示范。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面临着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障碍,有许多需要要改革创新的地方。因此,首先,要建一批先行先试的平台,率先的探索。这次《纲要》里提出要打造“4+N”产业格局。“4”是指四个重点对接区域:第一个是曹妃甸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第二个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第三个是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第四个是张承生态功能区。这四个地区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曹妃甸主要是工业制造方面的探索合作;滨海新区的内容更丰富一些,既有创新,又有制造;新机场建设起来以后,北京、河北、天津武清区都可能在这个发展区域进行试点;张承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生态环境。这是四个重点区域的合作。“N”则指的是若干个科技园区。

另外,建设一批或者若干个重点新城、重点卫星城或者微中心等,有重点地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平台。这个内容在《纲要》里并没有明确地写出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应该这样做。因为如果笼统地谈疏解非首都功能,那么往哪里疏解?疏解需要条件,这个是很重要的。第一,一定要满足一小时交通的需要,要修建市郊铁路;第二,要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只有这两个条件具备了,我们才能去疏解,人民才愿意去。河北省有11个地级市,172个县市区,天津有16个区县,也就是说,河北和天津能够和北京对接的县级以上的机构就有180多个。那么,我们到底往哪里疏解?我们不可能同时都修市郊铁路,因为河北区域很广阔,既有临近北京的部分,还有保定往南的部分。因此,我认为应该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由近而远;集中和分散结合,以集中为主。只有集中选择几个重点新城、卫星城来打造,才可以优先把几条市郊铁路修过去。

市郊铁路修了以后,医院、学校就可以搬过去了。因为一小时能够上下班,不至于出现大量的人才跳槽的问题。这样一来,公共服务就能够过去了。交通解决了,公共服务解决了,那么其他的功能疏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怎样才能重点打造?我们建议,在距离北京50到90公里范围内修建卫星城。国外是30到70公里,我们为什么提高20公里?因为现在的铁路技术提高了,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走更远的距离,而且更远了以后能够解决北京“摊大饼”的问题。比如,轨道交通建起来以后,某些区域可以把教育资源集中,变成一个大学城;医疗资源丰富的地方,变成一个医疗城。

总之,形成若干个有特色的卫星城之后,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就比较容易实现,北京的很多资源功能就可以出去,就愿意出去。只有出得去、留得下、发展得好,才是真正实现了有效疏解。

有效疏解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的有些疏解并没有真正离开北京,而是从一个区域跑到另一个区域,甚至从中心城跑到郊区,整个北京市的资源并没有减少。所以,这次《纲要》给北京市提出了一个非常严格的指标要求,就是要求北京在2020年的人口总量要控制在2300万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要净减少15%以上。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压力非常大。北京人口的15%就是200多万人,那么,怎么才能让人口走出去?我认为集中疏解是比较可行的,也是比较有效果的。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