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赵弘:解决“城市病” 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7)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与思考

当年,东京为了解决“城市病”,建设了三个副中心池袋、新宿、涩谷,概念就不一样了,叫副中心。然后饱和以后,24年了,到了1982年它又在相反的方向建立了上野浅草、锦糸龟户、大崎三个副中心,1987年又建立了临海副中心。这样,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东京形成了一个“一主七副”,实际上它的“主”也并不突出,形成了八个比较分散的多中心城市。

这里面有几条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概念。它叫副中心。很明显,这个区域是仅次于主中心定位的,但是又比周边的镇域中心、大的居住社区,甚至新城的定位要高。这个区域是有一种吸引力的,因此资源就愿意到这儿集聚。资源一旦集聚,各种服务完备以后,它就和主城形成一种反磁力中心,客观上起到减少主城压力的作用。我们把卫星城叫做新城,新城和老城是时间范畴,并没有显出二者在定位上的层级关系。第二,数量。每个阶段建设的卫星城大概有两三个,而我们一下搞了多少个?我们搞了11个新城,还有8个功能性区域,再加上原来的十几个卫星城,这样以来我们要发展的点就有二三十个之多。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中心概念太多,而没有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多中心等于没中心,等于目标不突出。十年下来,还是单中心,并没有起到疏解人口、分散资源的作用。第三,就是我们没有建市郊铁路。这些新城,或者叫卫星城、副中心,都要把市郊铁路建成,这才能形成快速的连接。而我们却没有建市郊铁路,因此问题就出来了。北京市从三环、四环,后来到五环、六环,都是在不断地往外“摊大饼”。沿着很多交通干线、公路干线,比如京开高速、八达岭高速,因为比较便捷,所以人口就往这些沿线的新城来集聚。但是产业却很难出去,因为产业出去有很多规律。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是以人才为导向的,也就是哪个地方容易找到人才,那么企业就在哪个地方发展。企业到外面去了招不到人才,也就发展不了。所以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并没有转移出去。这就造成了几个区的常住人口增长很快,但是产业人口增长很慢。在昌平区,两者相差17倍,通州相差9倍,大兴相差3.1倍,这就造成了空间上的居住、产业、公共服务互相不匹配,造成了大量的拥堵,出现了一些需求,特别是有几个区变成了“卧城”,呈现一种潮汐式交通——上班出不来,下班回不去。

最近我们也做了一个研究。近十几年来,在北京市新增人口分布中,朝阳区占20.5%,昌平区占17.7%,海淀区占15.5%,再加上丰台、大兴、通州,这六个区一共是83.5%。但是同样在北京市,延庆、平谷、密云都有很好的平原空间,但是延庆吸纳人口只有0.4%,平谷是0.7%,密云是0.9%,表现出非常严重的不平衡。所以说,虽然我们平时经常听到一些说法,就是把北京、天津、河北合并,似乎就解决问题了,似乎就能够协同发展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北京的16个区县都是在同一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也没有实现人口、资源的比较均衡的布局,也出现了很大的悬殊。

但是,人口资源增加比较多的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再挤再堵,也能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内到达工作单位。而其它的区域太远了,没有办法上班。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市郊铁路,能够一站到达延庆、平谷、密云,那么,人们就会选择到这个地方居住,甚至于这个地方的产业也会有一定的发展。所以说,北京市下决心建设通州副中心,就是要打破“单中心”的格局,特别是我们的政府有决心发挥引导带动作用。从国际上看,当年东京为了解决“城市病”,建立了新宿副中心。东京市政府也带头拉动新宿,带动了生物资源、服务资源的外溢。

这次通州的发展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那么,通州下一步怎么发展?我觉得有这么几条值得关注:第一个方面是强化基础设施。一定要把轨道交通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把副中心和主城联系起来。在通州内部也要形成轨道交通体系,让通州城区和于家务等周边的城镇最好能够通过轨道交通来联系,这样就可以避免中心城的“城市病”问题。第二个方面是要留下生态空间。划定永久农田,不能无序地“摊大饼”,保持一个合理的空间结构,留下大空间的生态。第三个方面是把公共服务资源对接过去,提高副中心的服务能力。只有这样,人们才愿意去。要和燕郊、香河等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真正形成一个副中心城市。

北京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会出现“城市病”?全国现在有600多个城市,几乎都得了“城市病”,这个问题非常常态化。我认为,我们应该创新城市理念,确立可持续城市的概念。那么,怎么才能让城市可持续呢?

第一,空间布局可持续。要按照百年城市,甚至几百年、上千年的城市来设计,一定要分散布局。比如,这30年建这几个卫星城,再过30年建那几个卫星城,再过30年再建几个卫星城,这样几百年下来,城市依然是有序的。

第二,交通结构可持续。一定要把城市建立在轨道交通沿线,因为轨道交通具有大容量、高速化、低碳化的特点,一定不能使用公路交通作为主要载体。

第三,生态环境可持续。就是要留下足够的生态空间。我们到瑞典去,从卫星城到主城,十几、二十公里内,没有一个建筑,全在森林中穿行,也就是说这个城市有很大尺度的生态空间。

第四,产业发展可持续。一个城市要发展,一定要发展实体经济,发展高科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只有这样,这个城市才有扎实的经济基础。我们现在很多城市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单纯依靠房地产来发展经济,土地出让,出让一块少一块,最后这个城市就没有办法持续发展。很多农民上楼了,但是没有就业岗位,或者就业岗位不是高质量的,只是简单摆个摊位做个买卖,并没有去创造新的财富,只是方便了人们生活而已。这样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的城市化,是很难持续的。

总之,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城市发展规律我们没有掌握,很多细微的内容需要去揣摩,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