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厚淳: 千年学府,千载学规 (7)

——《白鹿洞书院揭示》

摘要: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大学校规——《白鹿洞书院揭示》。从李勃兄弟隐居读书开始,1200年过去了,白鹿洞书院经历了它的辉煌与衰落。今天,作为大学的功能,它已风光不再。但是,历史清晰地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帝王关注、鸿儒云集、名家辈出、智能汇聚之地;这里,曾经是古圣先贤们投入哲学思考和进行雄辩讲述的场所;这里,曾经是无数学子心中的圣地……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记忆,值得我们珍藏。

(二)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之序”,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这就是孔子的东西。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它的意思就是,要一个人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请教,勤勉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忠实地行事。

朱熹在这里强调的是为学的几个阶段。为学首先要广博地吸收,特别是我们今天,广博地学习更重要。年轻的朋友首先要很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知识网络,否则,在现代社会想做出成绩不容易。同时,“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培养求学者宽阔的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求学的第一个阶段。“审问”为第二阶段,求学者在“博学”的过程中,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三个阶段——“慎思”。那就是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明辩”为第四阶段。学问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修身之要

谈自身的修养,两句:第一句,言忠信,行笃敬;第二句,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两句是从不同的经典中摘引出来的。前面六个字是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原文是说: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使自己的行为畅达。孔子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到了不开化的国家,也会畅行无阻。反之,言语不诚不信,行为不恭不厚,就是在本乡本土,不也是寸步难行吗?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易经》里面已经有类似论述。原文出自周敦颐的《通书》。各位都知道,周敦颐是“二陈”的老师,朱熹是“二陈”的弟子的弟子。所以朱熹对于周敦颐是非常崇敬的,白鹿洞书院还立有周敦颐的铜像。周敦颐在《通书》里原话是:“君子乾乾,不息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忿”就是怒,“惩”就是制,用我们现在的话就叫做制怒。所以这对学子而言很重要,特别是年轻的朋友要注意,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事情往往就是因一时没有控制住自己,而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把怒气给制住这一点很重要,这就是惩忿。

“窒欲”就是让那些不好欲望给窒息,克制。所以“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就是要求学子们,通过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最后达到至诚的境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