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传:走进晚明(5)

——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摘要:晚明究竟是什么样子?明朝是亡国之始还是充满吸引力的时代?商传教授从“曾经被误读的历史”“晚明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晚明的政治变化”“晚明时代的人文主义特征”“晚明的历史思考”五个方面,为大家揭示了晚明时期社会转型变化的实质,让大家对晚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全新的认识。

三、晚明的政治变化

晚明的政治也发生了变化,因为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会跟着改变。我们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万历十七年

黄仁宇先生写的《万历十五年》很多人都读过,这个人思想敏捷,很了不起,但我不同意他的历史观,我认为在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值得一提的事件就是海瑞死了,但是黄先生写得就是好,通过对这一年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晚明的政治历史面貌。而万历十七年这一年发生了几件惊动朝野的大事,值得我们思考。

万历十七年的年初就出了一件事情。年初有一个官员去顺天府考试的时候作弊,这个考生是官员子弟,文理不通,写的东西水平很低,可是也通过考试了,就有人把这件事举报了,一时之间社会的舆论压力非常之大,在这个舆论压力之下,就有人提出来是不是再考一次,万历皇帝不同意,说问题归问题,哪能有问题就重考啊。可内阁大学士就劝皇帝,他说你老人家没关系,我有压力。最后只好派调查组去调查,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事儿才慢慢压下去。这样的事在今天看来很正常,但是在晚明那样一个君主专制时代,舆论说有问题,有官商勾结、作弊,政府就得派工作组去调查,还写出报告给大家公布,这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吗?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允许?但是晚明就发生了,这就是政治上的进步,这就是变化!这件事情虽然在明朝的历史上是污点,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明朝变化了。

万历十七年末还有一件新鲜事,一个司法中层干部写了奏折骂皇帝。大家都知道明史上有一个海瑞骂皇帝,写过“嘉靖者,家家洁净而无财源”,故意把“嘉靖”写成“家家穷,净光净”,嘉靖一听就气死了,但海瑞不怕死,嘉靖自己拿这个奏书看独自生气,心想你想当比干我还不是商纣王呢,于是把海瑞投进监狱但并没有赐死,等嘉靖皇帝死了,海瑞就被放出来了,成为清官的楷模。万历十七年骂皇帝的雒于仁只是个中层干部,他说我进京当官一年多,见了你不过三回,你整天一会儿疲软、一会儿动火,什么都做不了,走路都成问题,皇宫里有那么多的名医给你开药,你怎么病都没好?你的病医生给你治不了,我给你治,你的病就是因为喝酒溃胃,好色耗精,贪财乱神,尚气损肝造成的,你就是这病,我给你写了一个《酒色财气四箴》,这上面写着好的帝王怎样处理国家和个人生活,你就和坏的皇帝隋炀帝一样,你多念念就好了。万历皇帝看了后说这不是混账吗,大年三十的他堵着心就回宫了,明朝正月初一不休息,按惯例第二天他还得上朝。万历皇帝本来就不爱上朝,这一天他气得躺在床上装病,等着大臣们拜见问候的时候,再接上话说根本没病是被别人气坏了。可谁想到因为万历皇帝经常这样,大臣们都不过问了,这想说的话没说出来。皇帝只能自己申辩了,他说这人说我爱喝酒,你们在家里谁不喝点酒啊?说我好色,你们知不知道郑贵妃对我有多好?说我贪财,你们家里面不理财,日子能过下去吗?说我怄气打人,你们家里的仆人、儿子、孩子惹你生气,你不打?你看这个情况用咱们今天的话讲,就像两人打架要找一个公道人做主。你是皇帝,却让大臣给主持公道,哪朝哪代有这种事情?

万历皇帝无端让人给骂了一顿也很窝火,他说你们这几个大臣是我的爱卿,我让这小子给骂了,你们得给我出气。大臣们说皇上这样可不成,这小子可坏了,海瑞骂了皇帝买了口棺材,这小子才不这么干,他在家里等着您的反应,您只要有反应他就出名了,所以这件事情的处理办法就是不传达、不反应、不理会,看他怎么折腾。于是从这天开始明朝就形成了一个制度叫做“奏书留中”,是指上来的奏书皇帝不满意就不理你,搁置不处理,就当没这回事。大臣骂了皇帝,皇帝却都不敢反应。结果慢慢地这留中的奏折就越来越多。所以晚明在政治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官员与皇帝的对立,在对立的过程中也有了心态的变化。所以说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政的制度已经松动了,人们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再讲一个万历的故事,这件事让我觉得万历皇帝都有点可怜之处,他想立郑贵妃的儿子当太子,郑贵妃很精明,趁万历和郑贵妃两人在宫里面拜佛的时候,让万历皇帝写了一个字据,上面保证将来必须得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可是大臣们都反对,退朝后郑贵妃人家有字据,你皇帝答应的事情兑现不了,就不依不饶,弄得万历皇帝很尴尬。大家知不知道明朝皇室的钱从哪来啊?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国家是他的,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不是这样的。明朝初年就规定了皇帝只能花四百万两,每年的官员赏赐和皇室开销都从这些钱里出,这规定到万历年间有二百来年了,全国人民都涨工资了,就皇帝没涨,所以万历皇帝也很窘迫。

(二)政治价值观的变化

当时的内阁大学士许国说过这样一段话:“小臣一开口,不必是,即为风节;大臣一开口,不必非,即为朋比。小臣百诋大臣,辄以为不可屈而抗威权;大臣一侵小臣,便以为不能容而沮言路。”这是许国的观点,这个观点反映了当时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一个怪现象,就是上级领导一张嘴,基层干部就批判上级领导不能随便乱讲。晚明时小臣骂大臣的话什么都有。这反映了旧的秩序的混乱,新的秩序没有形成。如果说这种混乱好的地方,就是政治价值观念的变化,主体政治观发生了变化。

再举一个例子。当时内阁大学士王锡爵遇见了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顾宪成就问了,王大人从京城来,这京城可有新鲜的事否?王锡爵讲了,说“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皇上和我们这些大臣们,我们想要做什么事,天下老和我们唱反调。顾宪成把脸一拉,说王大人此言差矣,“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个时代的政治能不变化吗?所以晚明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说它的经济、文化甚至生活发生了变化,它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政治主体价值观念变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