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和孩子一起成长(6)

摘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亲子问题,在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之上留下了一道阴影。不少家长会疑惑,为什么孩子不再愿意和我分享故事和感受了?为什么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为什么我在孩子身上几乎倾尽全力,却收效甚微?让我们跟随张果老师的脚步,进入孩子的世界,去看看发生了什么,去看看孩子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和期待,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提示和答案。

我们还可以通过赞美和奖励的方法和孩子更好的沟通,我们把奖励分为三类:一类是个人取向奖励,指向孩子自身的一个整体评价和奖励,如“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等。我们要用这种最直接的表达说给孩子听。还有一类是过程取向的奖励:对孩子在完成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运用的技巧策略进行鼓励,指向行为,如“这种方法很好,很巧妙”、“在这个过程中你很努力”等,即使结果他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我们一样要对孩子进行奖励。最后一类就是结果取向的奖励:指向行为的结果,如“你今天做对了3道题”。

这三种奖励相比较来说,其中过程取向的奖励它的效果是最好的。就是孩子更好地养成了这方面的一些能力,内在的动力特别强,我们知道我有这样的能力,所以能够做好这件事情,更容易进步。有些家长不知道该不该去奖励和赞美自己的孩子,当然是要赞美的,但我们不要笼统的去表扬孩子,我们要把握怎么去表扬?表扬的语气是什么?什么时候表扬?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他们做了一个实验,让一群喜欢画画的孩子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被告知画一幅画就能获得一张奖状;第二组事前什么都不知道,但绘画完成后就“突然”获得一个奖励;第三组是事前什么都不知道,绘画后也不会得到奖励。通过这个分组我们会发现,第二组的孩子随着时间他的坚持画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最强的。第一组很容易把你一些主动想要做的事情,一些内部动机转换成一些外部动机,是为了得到这个奖励才去做的。第三组就很平淡。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小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是一个美国的说有一些小孩子在外面特别吵闹,然后有个老爷子受不了,他就对那些孩子说,我现在给你们每人一天1.5元,你们来踢球,孩子特别开心,第二天他们又来了,一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后来老爷子给他们每天一人1元,可是孩子想像上周一样1.5元,现在怎么1元了呢,到第三周,每个人5毛钱,好多孩子不愿意踢了,到最后没有钱基本上没人了。所以本来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当你加上很多外在的奖励之后,他会觉得我是为了这个奖励而在做这件事情的。所以我们发现,如果刚开始一直给孩子奖励,他得要求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所以怎么样奖励孩子一定要慎重的考虑。

三、一“娃”、一世界

我们常说“一个孩子一个世界”,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了孩子外在的表现,我们看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该怎么办?首先要看的是他发生了什么?你一定要关注孩子下边深藏的,内掩的那些东西是什么?

555

                                            这张图是冰山理论。

我念一下,上面就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情绪,看到他发怒,看到他摔书,你看到的他做各种事情。当然你看不到的也有很多的层次。第二组就是我们刚才做的那四种应对方式;你这个行为,你的感受是什么?我在扔书的时候,我是怎么样得一种心理感受,我是恐惧感?是害怕?还是放松的?我们愤怒,有些人甚至于会愤怒的产生恐惧,我突然发现原来我没有安全感,然后孩子就会认为我爸爸妈妈对我不好,我是没有价值的。

一层层往下看,孩子的期待,期待爸爸妈妈关注我,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

第三层虽然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可以尝试去运用,我们经常说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一些冲突,都是家长指责孩子,孩子就会特别愤怒,认为爸妈不想要他们了等等。对父母的行为,可能父母去打孩子了,应对方式可能也是指责,也有可能父母的行为是哄着给你买东西,应对方式就是讨好,不同的应对方式,会有不同的价值。其实孩子希望、渴望的只是尊重。也并没有那么深那么难,只需要去感受就能够变化很多。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发现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感,孩子撒谎,他为什么要撒谎?他背后要干嘛?为什么那么要强呢?这些情绪的背后是什么?为什么会叛逆?他的渴望是什么?我们可不可以先听一下孩子的想法呢?所以你可以从认知这个角度上去调整自己,也可以从行为这个角度去调节,比如你打孩子了,即使你觉得孩子还是应该听你的,但是你能不能先去从这个打的行为上停一下,告诉自己或许可以改变一下自己,能更好的和孩子相处。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