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洪头”在东北农场的日子(3)

与“老洪头”在东北农场的日子(3)

摘要:当天下午,连长和指导员把我和老穆头叫到办公室,向我俩交底,说:“他叫洪学智,是省里的‘走资派’。从今天起,他就与你们一起劳动。”军管会认为我是农场的文艺宣传骨干,比较可靠,指定我与老头住在一起,监督他的劳动,同时还告诉加工连的知青,要疏远老头,不要与他接触。

劳动中间休息时,有知青起哄说:“老洪头,你给我们讲个故事吧!”他说:“今天不给你们讲故事,给你们跳个舞吧,这是个朝鲜舞。”“好!”知青们来了情绪,一起鼓起掌来。老洪头站起身来,哼着朝鲜小调“多拉吉,多拉吉!”一边唱一边舞。他个儿高,舞姿好,知青们从未看见过,觉得新鲜极了,大家都热烈鼓掌。

有一天,大家正坐在粮库场上休息,这时,有一个天津的女知青从场地中间走过。在粮库劳动的都是20岁左右的男知青,见到这位女青年过来,都情不自禁地扭过头盯着她看。等女青年走远后,老洪头就问在场的知青:“我们场上谁的力气最大?”知青们有的说这个力气大,有的说那个力气大。老洪头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我看刚才走过的女知青力气最大。”大家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说;“她走过时,你们几个的头都扭歪了,你能不说她力气最大?”知青们听了一个个笑得东倒西歪。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可告诉你们,找女朋友就要像打仗一样,认准了就要冲锋,坚决拿下!”知青们又是一阵哄笑,劳动后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老洪头的家乡在安徽金寨县,安徽的黄梅戏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我没有想到,老洪头离开家乡几十年,竟然还没忘记家乡的戏曲。冬天里,农场宿舍都烧土炕取暖。他对我说:“小孙,你去挑水,我来烧炕。”说完,他学着“天仙配”里董永的唱腔唱道:“你挑水来我烧炕。”看着他手舞足蹈的样子,我忍俊不禁。我感到,他已经完全沉浸在劳动的欢乐之中,忘记了自己是被劳动改造的对象。

此时,农场的职工和知青也早已把军管会“不要与‘走资派’接触”的禁令抛在脑后,我们的宿舍成了知青每晚必来的“俱乐部”。大家聚在小屋里,有时下棋打扑克,有时聊天听老洪头讲故事。老洪头的象棋下得特别好,知青中没有人能赢得了他。知青小罗不服气,输了一盘还要下,老洪头说:“你的棋臭,是个‘臭棋篓’。”在我们这个小屋里,没有“走资派”和革命派的区分,没有高官和老百姓的区分,也没有年老和年轻的区分,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不分彼此,水乳交融。

他容不得百姓挨饿受冻

与老洪头相处时间长了以后,农场的职工和知青已完全把老洪头当作了自己人。尤其是我与他吃住在一起,知心话越来越多。在我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我发现,他虽然身处逆境,但心里依然想着人民,尤其容不得老百姓挨饿受冻。

深秋,农场的玉米都已被收割完毕。一天傍晚,我陪老洪头到田间散步,老远就看到农场的“看青”人员,背着土枪,正在追赶一群捡拾玉米的老乡。他问我:“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捡玉米?”我说:“这是农场多年来定下的规矩。”他说:“东北解放战争时,我在这一带打过仗,知道这里的老百姓一到年底,家里经常断粮、吃不饱。为什么不让他们捡?我得找军管会说一说。”我劝他:“你别多管这种事,太平点算了。”他说:“那不行!我不信合情合理搞不过无情无理的。”

正说着,看见军管会张主任也出来散步,张主任似乎也看见了我们,想躲,但被老洪头叫住了。老洪头走上前去,严肃地对张主任说:“农场的这个规矩是不合理的。秋收已经结束,过几天就要秋翻,地里的玉米不捡干净,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这里的老百姓连粗粮都吃不饱,他们来拾点落下的玉米,为什么要赶他们?你是个军人,别忘了军人的根本任务就是保护人民,为人民服务。”张主任被老洪头说得哑口无言,答应回去研究研究。

很快,农场取消了原有的规定,不再阻挠老乡捡拾秋后落下的玉米。消息一传开,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都知道了,他们说,老洪头敢为咱们撑腰,是个好人呐!

老洪头经常对我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不管是老革命,还是年轻干部,都是来自人民,应该为人民做事。所以,他对老百姓的感情完全发自内心,没有半点做作。

农场周边每个月有两次赶集。每逢赶集的前一天,老乡们都从四面八方赶着马车到农场来拉粮食、酒和酒糟等物品,装好车后就到加工连门口讨水喝。老洪头看见老乡喝的是生凉水,担心他们喝坏了肚子,就对我说:“小孙,你以后每次烧两桶开水,放在门口让老乡喝。”从此以后,赶车的老乡喝上了热水。他们十分感激,到处说:金宝屯胜利农场来了个好心肠的大官。

加工连老杨家有6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他家住在五营,离加工连很远,每天都要带着14岁的女儿来场部中学上学。记得那是1970年4月,老洪头的夫人张文来农场探亲。傍晚,天刮着大风,下着小雪,十分寒冷。老杨的女儿跑到我们住处门口躲避风雪,穿着单薄的小姑娘冻得瑟瑟发抖。老洪头看见了,便上前问她:“姑娘,你是谁呀?”我说:“这是老杨的闺女,正在等她爸爸下班接她回家。”老洪头转身回屋,对着老伴喊:“张文,快把你的呢子短大衣拿出来。”从老伴手里接过大衣,老洪头亲自给女孩穿上,并告诉她:“你每天上学来回十几里,天气冷,可别冻着了。”过了一会儿,老杨过来了,老洪头又对老杨说:“孩子正在长身体,以后给她多穿一点,别冻坏孩子。”老杨握着老洪头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后来,老洪头知道了老杨家的困难,便经常送钱送物接济他。这件事农场的人都不知道,只有我最清楚。我还记得,张文第二天离开农场时,是穿着老洪头的一件旧棉袄上的车。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