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七一”讲话理论解读】郭建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和系列讲话 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5)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无论是5月17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都特别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说,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这句话讲得分量很足。

那么,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呢?就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今天,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要与时俱进,也要回答时代的课题,这是摆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历史使命和重大课题。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国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西方的主义,是西方的思潮,是西方的文化。它传播到中国就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要从“德国形态”变为“中国形态”,要从“欧洲形态”变为“亚洲形态”,要从“西方形态”变为“东方形态”。这就是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么,怎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实践维度;另一个是文化维度。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两个维度上展开。既揭示它的实践意义,也揭示它的文化意蕴。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已经基本成功。但是,马克思主义最终能否取得全部成功,还有一个课题,就是怎么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结合。

十八大以来的三年多,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文化、强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而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则是我们的精神基因、精神命脉、精神追求和精神家园。这两者如何结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责任编辑:余永峰校对:报告部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