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阳节谈中国敬老文化(3)

摘要:秋高气爽,登临居高,遍插茱萸,九九重阳节将至。然而,重阳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登高、赏菊等习俗,还有这习俗中体现出的尊老敬老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不仅是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踏青”与“辞青”

古人最早在九月庆贺丰收、野外聚餐的习俗为后来的“重九节”奠定了基础。而且这个习俗和春天的赏时节,正好形成春秋遥相呼应的结构。春天的时候,大家到外面去“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明媚的春光,迎接春天的到来。

到了九月,天气逐渐寒冷,花草逐渐凋零。那时候再选一个日子,和三月三相对的九月九,也到野外,古人也有一个说法,叫“辞青”,就是辞去、告别青色。“青”是万物茂盛的颜色,那也就是告别春夏,正式进入寒秋,迎接冬季的到来。

当然,仔细考察会发现,重阳节的来源不是单纯的庆贺收成。因为如果这样,重阳节很可能就局限在农村,不会波及到城市。事实上,重阳节是一个城乡共有的节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重阳节比较早的有祈福的内涵。

根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战国时候,到了九月,当时的贵族就要开始让家臣准备各种牺牲,就是祭祀用的肉类。最隆重的叫三牲:猪、牛、羊。而且要告备于天子。这里的“天子”是指神灵。就是说,在九月祭祀神灵的时候,要把自己心中的愿望、想法都说出来,告知于神灵,得到他的了解和保佑。所以,这样一个活动,它有祈福的内容。这种祭拜,不管是祭拜祖先,还是祭拜天地、鬼神,在中国起源甚早,而且分布广泛。不光是九月,别的时节也有这种祭拜、祈福的活动。可是从汉代开始,九月的祈福开始逐渐有了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门乞求延年益寿。

“延年益寿”也是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来源久远,影响非常之大。中国人在衣食富足,基本的生活条件满足以后,非常讲究养生、延年益寿。所以中国人说,人生的四大幸福是“福禄寿喜”,“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而九月的祈福活动,传说从汉代开始,就和祈求延年益寿相结合。而且据说这个活动来头还不一般,发令者是谁呢?是汉高祖刘邦。据《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在刘邦的带领下,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说做了这三件事就能令人长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