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阳节谈中国敬老文化(8)

摘要:秋高气爽,登临居高,遍插茱萸,九九重阳节将至。然而,重阳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登高、赏菊等习俗,还有这习俗中体现出的尊老敬老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不仅是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对中国人来说,尊老敬老不是重阳节特有的话题,也不是大街上公共场所见到的标语口号,是深入骨髓的。它是我们中国文化固有的部分,而且来源久远内涵丰富影响广大。

中国地不分南北,时不分朝代,人不分贫富,两千多年来,在还没有重阳节的时候,早已有了这个意识——尊老敬老。我们一直把尊敬老人、善待老人、照顾老人作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家庭原则,甚至把它提升为选拔人才、治理国家最基本的条件。这种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超越了文化不同的派系,超越了地域,也横跨了时代。它始终存在,所以不能不说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

中国一直崇尚尊老敬老,有一本书系统、深入、全面地阐释了为什么应该尊老敬老、为什么必须侍亲养老的道理?这本书叫《孝经》。《孝经》确切问世的时间,学术上还有许多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跟先秦儒家的思想关系密切,跟儒家的学者关系也非常密切,同时它也得到了历代学者的充分肯定。《孝经》后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是古代的经典。《孝经》和《论语》《孟子》《尚书》《易经》《春秋》《礼记》这些著作并驾齐驱,是至高无上的著述。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用这种方式来高度肯定尊亲侍老的文化。所以,你可能说中国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你不能否认中国人普遍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这种以孝和敬老为根本内涵的文化,我们要做一个简要介绍。介绍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什么叫中国人,什么叫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仅仅面孔像中国人是不够的,你必须真正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你才是一个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人。而从文化的角度做一个中国人,很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以孝为道德之本的文化。

我们过去常说中国人勤劳勇敢、智慧聪明等等,但是你很难说这些东西在别的国家、别的民族身上就没有。难道哪个民族就是懒惰怕死、愚笨不聪明?恐怕很少有。所以,我们平常说的这些,不是中国文化上的特征。文化特征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没有时间全面展开,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几个方面都是非常突出的:敬老爱幼、重视教育、崇尚文明。哪怕是穷乡僻壤之处,中国人都知道改变命运要靠什么?靠教育,要读书,要刻苦。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一个中国版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它深入骨髓,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人可以离开自己的故乡,飘洋过海,在古时说的“夷”(外族人)那里生活,但是我们不改变的是,文化里最深层的东西,这是华夏文明的深层结构。尊老爱幼、重视教育、崇尚文明,这些很难改,这是真正的、深层次的中国文化。而在这个文化里,敬老重孝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