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金国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2)

那么,怎样建设法治国家?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比如,我国历来重视道德建设,强调仁义礼智信。早在2000多年以前,法家和儒家就曾有过争论,到底要法治还是要德治?孔老先生认为,用法治,能够制止一个人的恶行,但其内心并未悔改。用德治的话,不仅能够制止恶行,还能教化内心,让人以作恶为耻。所以,要强调德治。但是法家认为,要以严刑峻法来威慑众人,让他们不敢做坏事。那么,我们到底要德治还是法治?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有人提出疑问,我们既然已经提出来要依法治国,为什么还要强调以德治国呢?德治和法治有怎样的联系呢?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答复,他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也就是说,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在法律中,要体现道德的精神。

比如,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规定被大家通俗地理解为:“常回家看看”。很多人都觉得荒唐,觉得这是一个道德问题。现在,很多父母都跟子女不住在一起,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子女都在城里打工,常年不回家,老年人很孤独。以前,《婚姻法》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什么是赡养父母?很多人都认为,就是给父母钱,父母能吃饱饭就行了。可现在很多老年人都有养老金,不需要你给钱,他需要的是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抚慰。照料年迈的父母是子女的义务,是我们的传统道德要求。但仅靠道德约束是不行的,因为总会有不孝之子,还要靠法律的强制力。要在法律上写明白,成年子女对父母有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抚慰的义务。如果你不尽义务,父母可以把你告到法院。但是我们说,这还是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相互作用,我们强调德治和法治要结合起来。

再有,改革和法律是什么样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是要激发大家的动力,创造财富,突破旧的框架,冲破一切阻力。这就必然产生一个问题,如果改革的措施,遇到了以往法律的阻碍怎么办?

我们说要取消一些行政审批项目,但是,审批项目是法律规定的,不是上级政府或者单位自己规定的。法律明文规定,要从事这个行业必须取得许可证。同时,法律有很多禁止性规定。比如,农村土地不准出租、买卖和非法形式转让,不能在农业用地上建设住房或其他设施。打个比方,把农民的宅基地集中起来盖楼房给农民住,多余的宅基地盖成商品房来卖,或者建成公共娱乐场所用于经营,这些行为好像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利益,但是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是一种违法行为。那么,是不是说只要是老百姓满意,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利益,改革就可以这么做?还是说改革不能突破法律的框架,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作出了明确指示: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就是说,要在法律的框架内来推进改革。所以,在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后,四中全会就马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姊妹篇。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的是动力问题,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解决的是保障问题。

法律毕竟是最低标准,对老百姓要求不能太高。法律规定的标准太高,就可能产生普遍违法的问题。2014年出台了《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我当时捏了一把汗,觉得标准太高了,担心政策制定出来没有权威,成为一纸空文。但现在看来,效果还是很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构建国家的法律体系外,还要健全党内法规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对老百姓的要求不能太高,但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尤为严格。譬如,我们要求党员干部带头从简,这对社会风气也有带动作用。

以上这些问题说明,党中央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必须要有三个重大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基础保证了“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