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徐珂:标本兼治祛除北京雾霾(7)

(二)能源资源消耗排放量大于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北京雾霾产生的基本动因。生态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复合,指的是某一地域在某个时间段内,在不破坏该地域生态系统(包括资源与环境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之上,在满足一定的社会生活水平前提下,该地域所能容纳和承受的一定的人口数量下的活动强度。生态环境承载力就组成要素而言,包括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和污染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系统的供给,受到自然容量的限制,虽然通过投资和运用某些技术手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承载能力,但自然容量本身的有限性无法得到根本改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已超过了它的可再生能力。2008年,人类需要一个半地球,才能吸收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生产其所利用的可再生资源。我国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经济重心转向了工业制造业,大规模地开采、使用矿产和化石能源。日益增长并快速工业化的生活和生产过程正在消耗着各种各样的能源,并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污染物也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生态系统,破坏或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生产力。尤其是化石能源的大规模超强度利用,加大了可持续发展难度,引发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目前的能源70%左右是煤炭和石油。据悉,我国每年散烧煤消费约7亿至8亿吨,主要用于采暖小锅炉、工业小锅炉(窑炉)、农村生产生活等领域,约占煤炭消费总量20%,远高于欧盟、美国不到5%的水平。大量散烧煤未经洁净处理就直接用于燃烧,致使大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此外,汽车、飞机辅助动力装置、靠港船舶使用燃油也是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源头。像电解铝、钢铁、水泥、建筑施工、运输等产业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而在这个过程中耗费的能源资源对空气的污染不容忽视。以钢铁为例,中国年产钢铁量7.2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6%,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数亿吨煤,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已经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与环境的制约成为中国现如今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

北京人口增长过快,生产和生活消耗的资源能源排放量大。截至2014年底北京的常住人口达到2151.6万人,已突破2020年1800万人左右的控制目标,在国内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2425.6万人),位居第二位。近些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50万人以上,几乎相当于国外一个大城市规模,人口无序增长势必会增大北京的资源能源需求量,导致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不堪重负,超出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出现,主要包括住宅奇缺、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卫生状况恶化等。《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指出,京津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可达17080.75至19101.07万人,人口密度可达1023.97至1145.08人/平方公里。北京常住人口规模早已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交通拥堵、用水紧张、教育医疗资源告急、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在北京已经凸显。报告指出:北京的综合承载力已进入危机状态,天津已达警戒线,河北发展空间有限。因此,能源资源消耗排放大大超出了生态环境承载力,使得北京大气环境比较脆弱,很容易产生雾霾,并可能出现加重现象。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