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7年的五大重点工作
第一, 稳妥有序推进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包括协调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17年年底,北京市级各大机关及部分市属行政部门将率先启动搬迁。同时,继续谋划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性企业、学校、医院等向外疏解转移。
第二,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事项落地。2017年,要继续加快北京新机场的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钢京唐二期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环首都国家森林公园,淘汰关停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完成化解过剩产能和环境治理年度目标任务。
第三,深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发挥中关村、天津自贸区等先行先试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区域统一的金融投资、产权交易、创业就业等政策,带动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拓展。
第四,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医疗卫生联动协作,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社会保险顺畅衔接,提升公共文化水平,加快环京津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步伐。
第五,进一步完善协同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发挥三省市主体责任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好协同发展全局性重点工作落实,及时向社会发布协同发展重要工作进展和成效,推进形成协同发展正能量。
(三)京津冀发展存在挑战
三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协同发展工作向纵深发展。但是我们要看到,挑战仍然巨大。京津冀这三年的协同发展经有了很大的推进,但是与国家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不仅要打破城市间的空间限制,更重要的是要打破体制障碍和行政区域的限制,以便于全要素流通、区域分工合作,形成三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新格局。
1.“断崖式”差距
京津两地过于“肥胖”,“大城市病”突出,特别是河北发展与两地呈现“断崖式”差距。因此,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形势下引领新发展、打造新增长极的迫切需要。
从人均GDP看,2016年,北京跟天津的人均GDP都超过了1.7万美元,进入了高收入国家的行业(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就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目前的整体人均GDP是8000美元多一点。河北2016年人均GDP还不及北京跟天津的零头,大概是人均六千多美元。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看,京津两地的城镇化率都达到了85%左右,但河北刚刚超过50%,全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57.35%。从发展阶段来看,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大体可以反映各自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2016年,河北的第三产业只占41.7%,第一产业比重达11%,第二产业达47.3%,这大致是工业化中期的产业结构;天津的第一产业已经降到1.2%,第三产业达54%,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北京第一产业只有0.5%,第三产业已达80.3%,比河北高出近40个百分点,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或信息化时代。2016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51.6%,第一产业8.6%,第二产业39.8%,大致说明中国整体仍然处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的阶段。河北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天津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北京则进入了一个后工业化时代——三地经济发展差距悬殊。因此,如果没有新要素的加入,三地融合的难度很大。京津冀土地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严重匮乏。
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基本上是用了“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从我国经验看,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跳出去、建新城”有力推动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瞄准的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这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京津冀地区市场配置作用不明显
京津冀地区市场分割指数长期高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原因,除了京津冀地区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比重较大外,还包括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整合缺乏动力,民营经济的经营灵活性在京津冀产业布局中没有发挥出来。因此,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目前更多地是使用行政手段调整经济资源配置,市场“无形之手”的配置作用还不明显,京津冀产业互动效果有待提升。
3.京津冀市场环境培育还有待加强
三年过去了,大家看到的是投资和资源的流动,更多是以投资、技术、项目、企业、单位等“硬件”形式在政府引导下转移,而对“软件”建设的力度还不是太足,对于制度改革和良好的市场环境的培育还有待加强。京津冀一体化的下一步动作除了继续按照优势互补原则分布上述资源之外,更重要还要加速启动制度、市场规范等方面的“软件”建设。比如说,协同发展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各种要素按照市场原则的自由流动;另外就是人均收入地区间实际差异不应该很大,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各项实际福利不应当差异很大。现在看来,特别是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京津冀三地的要素按市场原则自由流动的速度、领域还受限制。另外,京津冀三地各方面(包括公共服务)的人均差距还是很大的。
4.河北在全国经济增长位次持续下滑
从这三年的经济增长看,京津冀在全国的经济版图里的经济增长位次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在下降。2014年,京津冀三地的GDP总量达到了6.6万亿元,占全国的10.4%。2015年,京津冀三地的生产总值合计为6.9万亿,比重下降到全国的10.2%,下降了两个千分点。2016年,河北进入了“3万亿元俱乐部”,经济总量达到了3.1万亿,北京严格说是2.5万亿,天津是1.8万亿。2016年,全国经济总量是74.4万亿,三地加在一起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02%,较之2015年又下降了近两个千分点。
京津冀地区这三年来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近几年,河北经济放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去产能、调结构任务重,在全国的位次持续下滑,连续两年先后被四川、湖北超过。2016年,河北的经济增长速度为6.8%,虽然高于全国6.7%的经济增速,但在全国31省市区中列倒数第五位,2015年也是倒数第五位。由于经济增长的持续下滑,河北在全国的位次也持续下滑,目前已经下降到第八位。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如果不出意外,河北很有可能在2017年被湖南超过,降至全国第九位。
河北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是由产业结构问题造成的,面临严重的去产能任务。另外,环境的严峻性也迫使河北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