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纪录片《绝境求生》对国企改革的启示(3)

学习时报:纪录片《绝境求生》对国企改革的启示(3)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总监郑成新:

以重整制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整制度立足于债务人的挽救,通过债权人、出资人、重组方、企业职工等利害关系方的积极互动实现债务人的再生,其中的关键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在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途径是产能过剩企业的各种资源在供给侧一端的重新配置。濒危企业通过重整中的债务减免和资源重置等,能完成再建,恢复盈利;债权人通过对濒危企业减免部分债务,能获得不低于破产清算的受偿;职工通过濒危企业的主体延续,能得到就业安置。最重要的是破产重整中的资源重置,恰能完成结构性改革任务。

中核钛白地处国家核工业基地,是一家军转民企业,2007年登陆资本市场,但由于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核钛白2008年度、2009年度连续巨额亏损,面临退市甚至是破产清算的风险。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对其托管经营、破产重整和并购重组,实现了国有企业转型,摆脱了清算退市的厄运。中核钛白得以浴火重生,重新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根据公司披露的2016年年报,年度净利润高达8409.07万元;截至2017年3月31日,中核钛白今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则达到1亿元。无疑,中核钛白重整案例不失为依法治理“僵尸企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的积极尝试。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

去“僵尸企业”的三重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去“僵尸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绝境求生》折射出当前改革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案例,为下一步实现真正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样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提供了一个微观的解决之道。从这个片子来看,去“僵尸企业”至少有三个层面值得我们研究。第一,去“僵尸企业”是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要让企业产品的价格越来越回归它本质的价值,真正给现有的某些企业或者优势企业带来合理的利润。通过调整阻碍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各种利益藩篱,破除体制壁垒,进而让生产力发展的通道更通畅,让生产力的效率更高。第二,去“僵尸企业”实际上是国有企业发展机制的再造。通过去“僵尸企业”,形成企业发展的一种外部约束和压力激励。压力实际上也是激励,企业也可借此实现微观治理机制的重新构建。没有微观机制的再造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治理。第三,去“僵尸企业”可以概括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非公经济的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

国有企业改革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当前问题仍然有很多。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来推进市场化的进程,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国有企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担任主力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取得实效。第二,要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进民间资本、打破某些领域的垄断,这一点对中国下一步改革意义很大。第三,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我们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我们加上“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以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怎么能够找对人、找到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人非常关键。另外,怎么能够在改革中保护好积极性,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协调好,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从纪录片《绝境求生》里能看出,国有企业改革肯定不是一种模式,是多种模式,有各种各样的求生之路、发展之路。多方面的探索,特别是注重基层、地方的实践探索,有相关的容错机制来鼓励创新非常重要。我们的市场经济既然加了“社会主义”,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就应该让更多人有积极性,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员工有积极性,让改革者也有积极性,让全社会都有积极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