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7)

聚焦丨【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7)

摘要: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部署。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丁元竹教授从增进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三个方面,对这一部分进行深入解读。

(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也就是说,到2020年全体人民要在现行贫困标准不变的情况下都进入小康社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扶贫政策、社会救助政策力度,促使贫困人口规模、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4.5%。另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2008年全面覆盖,多年来人均补助标准已由最初的十几元、几十元提高到现在的420元。

2013年-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7%,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快了2.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全国。这体现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就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我们要重点抓好这些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

(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对健康中国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全方位,就是从公共卫生到医疗。公共卫生讲的是预防,医疗讲的是治病,最好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制度就是预防疾病,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周期,就是从出生到养老的各个时期所提供的健康服务。那么,怎么来提供这种服务?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

自200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比如,前面提到的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30%以下。但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协调解决。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称为“一五八”顶层设计。“一”就是一个总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五”就是五大体系,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综合监管体系。“八”就是完善和加强八个方面建设,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投入与人才保障、信息和法制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要抓好五项制度建设。一是建设分级诊疗制度,要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康复在基层”的就医格局。也就是说,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主要是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三是构建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要把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人都纳入医保制度。四是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五是加强综合监管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这里面涉及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好好研究。比如,如何通过医疗信息化使挂号、缴费更为便捷,怎样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等。一些大医院的医生基本上一天要看上百个病人,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些医生很厉害,但仔细一想,如果医生每天要看这么多病人,那他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了解病人病情,也就无从提供更加全面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因此,要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

另外,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还要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方式。其中要注意数字鸿沟的问题。年轻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用手机挂号、办理银行业务,但老年人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要到医院、银行去排队。那么,如何解决?这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