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正:从墓葬形制看外来文明的华化与华夏文明的东传(2)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获得大发展和再生的时期。既然是再生,就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碰到了某些问题,要解决它,就要汲取其他方面的营养,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魏晋南北朝时期,恰恰在吸取外来文化方面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时期。

举个例子,比如,唐朝帝陵石刻。乾陵石刻有石马、石人,还有好多蕃臣形象的石刻。恭陵石刻有石碑、石人、石兽、望柱、华表等。我刚才说了汉晋与南朝是一体的,是没有石人,石人是由北方传入的。这就直接印证了,时代的改变和风俗的变迁。这是怎么形成的呢?先从南北朝的南朝开始讲,例如,梁武帝父亲梁文帝墓葬区的石刻,这个墓葬区石刻中有个柱子很有特色,异域风情非常强,上面是一个覆莲顶,下面是一个方形的碑板形神道。因为中国人希望死后升仙,当要吊唁、拜谒逝者的时候,走的就是这个路,叫神道。这个神道石柱刻的字也很奇特,一面是正刻一面是反刻,古代叫它透明之石,因为古人觉得,以逝者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和生者看到的事物是不一样的,是相反的,这是生死之间的差别。神道两侧还有一系列成系统的遗迹。这是南朝帝陵的特色。

我们再看北朝。北朝时期的情况过去是不明确的。现在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我们对北朝的情况慢慢地有所掌握。比如,北魏宣武帝。宣武帝是谁呢?宣武帝是北魏发动“太和改革”孝文帝元宏的嫡亲儿子,这个人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宣武帝的陵叫景陵,在做发掘他的墓葬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石人,这个石人有一个线刻图,上面图显示了一个武将戴了隆冠,手抓宝剑之类的东西。当时一直没有引起重视,但近年大家开始关注这个了。为什么关注,我们接着讲。

再看北魏孝文帝的长陵。近几年做了调查,在他的墓葬前面发现了一些东西,有石礅,石礅前面有两个方坑。现在考古工作做的比较深入了,过去就是把墓门打开,到墓室里面记录一下就走了。现在发现,随着考古学的进展,现在把地面相配套的陵园设施也逐渐重视了。孝文帝墓葬的情况,首先这两个方坑可能是两道墙的地基遗址,象征着进入陵园了,进入陵园再往前走一段,快要接近大封土的时候,两边当时可能有两个石人。大家注意只有两个石人,而南朝梁武帝墓葬的石刻是成套、成系统的,承袭了汉代帝王墓葬习俗。到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只搞了两个石人。这就是当时那个时代南北文化的差异所在。

不过从北魏开始,墓葬前立石人的习俗在后来得到了延续。大家再回想一下隋唐时期,隋唐帝陵既有石人,又有石马。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沿袭、发展和继承的过程。现在开始往前一点点追溯,追溯一下南朝。在重庆,发现过南朝宋时期的一根柱子,这根的柱子线图跟梁文帝神道石柱非常相似,所以可以看到,南北朝是在不断的互相影响。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