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构筑当代中国精神

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构筑当代中国精神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好比一座丰厚的宝藏,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在肯定中转化,在发展中创新,在新时代下继续传承,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段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结合新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当代中国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当代中国精神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既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智慧结晶,又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当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或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均体现出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追求,“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故诚者,天之道也”的诚信主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尚中思想,“礼之用,和为贵”的贵和传统等,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精神的构筑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林晓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上述重要论断有三层含义:首先,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全面接受,亦不能片面否定。既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与当下时代的本质区别,从历史思维出发去把握问题,又要考虑到文化传承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给养作用。其次,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从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三个层面递进展开。其中,解读思想观念是基础,既要重视文献考据,又要结合当下社会实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服务。提炼人文精神是理论升华,践行道德规范是动力和目的。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重在结合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时代特点有着精准的判断,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根据上述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遵循的几个方向: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将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第二,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着眼于当代中国所处新时代的实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挖掘、继承和创新。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点考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既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要求的全方位提升的正当性,又要注意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个人安身立命之道的精神滋养,减少困惑,安顿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好比一座丰厚的宝藏,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在肯定中转化,在发展中创新,在新时代下继续传承,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