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云: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审美理想和士大夫的人文情怀(2)

摘要:在中国古代,各个学科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历代的文章、诗词、绘画和书法,乃至于音乐,也是一个组合体,绘画中有音乐,音乐中有哲学,书法中有情怀。由此可见,哲学的载体可以是文章、诗词、绘画、书法,甚至音乐。除了文字以外,哲学有时也会出现在一幅书画里,本期报告中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戴晓云女士与我们共同探讨了书画所表现出的哲学,即文人士大夫在书画中所寄托的审美理想和人文情怀。

一幅成功的山水画作,作画者和观画者所能看到的画面和联想到的情境应当是相近的,如若做到这一点,观真实的山水景观就不见得比观画强。因为无论是眼睛所看到的景象还是心所感悟到的山水之神都被完整地表现在了画里。山水之神本无形,但寄托在有形的山水之中,通感于山水画上,形神兼具之后,理也会自然显现。后文中对前面的表述作了总结:“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于是闲居在家里时气定神闲的喝酒弹琴,在幽静的环境中对着展开的画卷坐观四方,寻求自然中本质的东西,既可以看到天际荒远的丛林,又能看到杳无人烟的野景,既能从中看到悬崖峭壁,又能找到云林森眇。这句话很有哲学意味,绘画,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需要思想的,如果没有思考探究的过程,是画不好画的。末尾一句“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句话是说虽然圣贤及其思想多是照耀着比较古早的时代,但是山水的灵气却能蕴含在画中时时与人的精神相合,引发人的无限感触和思索,令人得以神游物外,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所谓的“畅神说”。

此段论述也有提及古代的“卧游”说。古代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大多在卷轴上。大家在影视作品中应该看到过,卷轴可以展开,看到哪里就展开到哪里,其余的部分卷起来,根据几案的大小和观看需要自如调节。于是古人只需坐在原处就能任意欣赏到整幅画卷的全貌或部分,欣赏到山水景观,这就是卧游。现在我们看画一般是去博物馆,画是全部展开的,因为你不能一个人看,它是供大家一起看的,所以在“卧游”说那种徐徐展开游览的动态感受上,现代人体验得没有古人那么明显。

说完绘画之后我们再说一下书法,孙过庭的《书谱》里有一句话叫“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就是说书法想要达到一定境界,做到浑然天成,就要顺应自然规律,感悟自然的玄妙之处。光靠蛮力是写不好字的,这跟绘画是一个道理,我们后面会讲到。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在《笔法记》里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这是什么意思呢?度就是揣度、琢磨,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个山水的自然场景,要尽量寻找并保留其真实的面貌进行绘制。在北宋及五代时候,有一大批画家的山水画作品都符合这一说法。1

北宋 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

上图是北宋王诜的《渔村小雪图》,作者用白色的粉末把白雪皑皑的景象全部描绘了出来。北方人应该都知道,冬天的时候树是没有叶子的,尤其下过雪之后,树的枝干就像蟹爪一样,看起来很凌厉。画面中还有出行的人,应该是古代的书生,一般山水画都这么表现。以国画来说,能把下雪之后的景象表现成这样已经非常写实了。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